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本材料概括分析(15分)苏轼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前

题目详情
文本材料概括分析(15分)
苏轼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
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事障”,“如积薪”,“窒、积、芜”,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
(节选自《宋诗选注》)
小题1:这段材料对苏轼的诗有怎样的评价?(3分)
小题2:本文是如何看待苏轼诗的“豪放”的?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小题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是博喻的佳例,简要分析这组比喻如何使得“本相毕现”的?(8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②比喻丰富、新鲜和贴切。③铺排古典成语。(3分)小题2:在遵循诗歌创作“法度”的前提下,充分展现自在活泼的创造力。(4分)小题3:用连天的烟草,表现闲愁的辽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