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渔家傲的解析
题目详情
渔家傲的解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词牌释义〔题考〕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编辑本段]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赏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范仲淹生活的后期,边境多事.宝元元年(1038),西夏的元昊公然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经略陕西,担任西北边境的防御工作,一时号令严明,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以至于边民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俗谚.直至庆历三年(1043)被召还朝廷,范仲淹在西北边疆四阅寒暑.这首《渔家傲》就是作于边帅任上.时年约五十二岁.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现在只存这一阕了.
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
"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而他在庆历三年(1043)召拜参知政事后,"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编辑本段]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灯火,指元宵节彩灯.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àn)亭之游.洊亭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新水漫”,说明是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语出于《后汉书.马援传》“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后借指驽马.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蹇”谓蹇驴.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却,还也,仍也.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编辑本段]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词作鉴赏】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就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花,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如今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今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这首词,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编辑本段]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词牌释义〔题考〕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编辑本段]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赏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范仲淹生活的后期,边境多事.宝元元年(1038),西夏的元昊公然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经略陕西,担任西北边境的防御工作,一时号令严明,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以至于边民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俗谚.直至庆历三年(1043)被召还朝廷,范仲淹在西北边疆四阅寒暑.这首《渔家傲》就是作于边帅任上.时年约五十二岁.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现在只存这一阕了.
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
"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而他在庆历三年(1043)召拜参知政事后,"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编辑本段]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灯火,指元宵节彩灯.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àn)亭之游.洊亭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新水漫”,说明是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语出于《后汉书.马援传》“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后借指驽马.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蹇”谓蹇驴.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却,还也,仍也.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编辑本段]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词作鉴赏】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就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花,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如今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今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这首词,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编辑本段]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看了渔家傲的解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高一英语一道单选●●在线等Toavoidpunishment,heanexcuseforhisbe 2020-04-26 …
阅读分析求解答!《智胜群鲸》智胜群鲸许多年前,在浩瀚的大海上,出现了令渔民们为之惊叹的壮观场面:有 2020-06-17 …
中国法制史,三点疑惑,请法律专家解释!谢谢!1.唐律·职制·指斥乘舆》:“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者, 2020-06-26 …
结合语境,辨析并解释句子中的加粗词语。①故渔者歌曰:……(故:)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 2020-07-08 …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弧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 2020-11-06 …
道家中的相生相克指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解析解析.谢谢! 2020-11-13 …
道家中的相生相克指的是什么意思?道家中的相生相克指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解析解析。谢谢! 2020-11-13 …
名人名言和它的赏析.赏析要多.加上自己的见解.写了名人名言还要解析.和自己的见解.解析见解要200字 2020-11-29 …
《滩上渔者》解释注意:是“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的. 2020-12-04 …
阅读理解①班主任来自渔民家庭,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大海的故事,有一个至今让我 2020-12-29 …
相关搜索:渔家傲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