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农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农夫跳到它那边来。农夫说

题目详情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农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农夫跳到它那边来。农夫说,峡谷太宽,他跳不过去。秃鹫对农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农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他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他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农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农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他的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教他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靠实力说话

赛场上球员们尽情发挥,每个人都拿出看家本领一较高下,彰显着活力与激情,更体现出中国人的风采和实力。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鹿特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员不负国人希望,又一举囊括全部冠军,这是实力的体现。

靠实力说话,是中国一直坚守的办事原则。这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的谦虚,也体现着自信。因为相信自己,才能在别人的怀疑的眼光中用实力证明自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周总理则是笑得和不拢嘴,这是因为中国人用实力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了中国能够自主研制成功核导弹,同时也打破了西方人说中国不可能在10年之内研制成功的传言。从这时起中国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从东方红1号到神七再到嫦娥一号,每次发射的成功,都是这个东方大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而依靠的是什么?是实力!

靠实力说话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宝,也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准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如何向别人展示自身的价值,就需要实力了。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上任后没有过多的言论说要带苹果达到一个怎样的市场高度,但是iPone和iPad已经代替了所有话语表明了他在苹果乃至IT界的地位。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也是用实力证明了国产电器在世界中的地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们无不是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持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辉煌篇章,用实力证明自己在世界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实力,两个字,包含着诸多要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坚强的毅力,有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一切,对于还在求学道路上披荆斩棘、涉世未深的我们来说,好像什么都不具备。我们已成年,亦想证明自己,所以我们更应在生活中不断吸收营养,用实力说话。

如何拥有实力,或许就是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我们一直梦想着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拥有了实力就相当于拥有了取得成功的跳板。

无论什么时候靠实力说话,才更具说服力。让世界认识你,肯定你,而那时候,自己才是真正的王者,就像在乒乓球领域中国才是王者。所以就让我们继续前进,不断汲取营养,获得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农夫的经历告诉人们:虽然目标和理想很高远,但抵达目标、实现理想,仅凭热情、胆量和勇气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还得从脚下的事情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努力锻炼“腿部肌肉”,不断提高自己跨越障碍、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水平。当我们为心中远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而头脑发热、血液沸腾时,不妨问问自己:你锻炼好“腿部肌肉”了吗?参考立意:实现理想要靠实力;仅凭冲动和热情是无法实现目标的;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锻炼好“腿部肌肉”,才能跨越人生的障碍;提升自身的能力,才有向前冲的资本。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 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诀——字字落实,有所侧重。“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 “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①主谓式结构,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眼是谓语“握住你的手”。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 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 爱”等,审题时要想清楚“忧”与“爱”两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与”。既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 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⑤独词式,如“见证”“忙”,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 审题时要虚实结合。对这类题目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 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 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 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

看了20.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