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结合课本可知:汉: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 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2)汉、唐、明三朝虽然对丞相的态度存在区别,...
看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多选题)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 2020-05-23 …
英语翻译5.金山词霸可以实现中英文翻译,它应用了人工智能的\x09A.模式识别技术\x09\x09 2020-06-05 …
英语翻译潜意识(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 2020-06-24 …
爱尔兰有句谚语:“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材料蕴涵的哲理是()①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 2020-06-26 …
判断题: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理性认识是 2020-11-02 …
多选题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感性认识可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B. 2020-11-02 …
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不变的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 2020-11-02 …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B.由错误到正确和由正确到完善 2020-11-02 …
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认识既唯物又辩证的是()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 2020-11-02 …
200分!求人教8年级下各科月考知识点梳理!谢谢!马上要月考了求语文,物理,化学,英语,数学知识点梳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