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美”这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大唐气象”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
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归内心,追求细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文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概念不严谨,“于小处见精深,于细处见神气”错误,原文第五段为“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2)C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为“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景,以“”字为中心;下片侧重议论和抒情,以“”字领起下文。描绘写景时  2020-05-13 …

杜甫,其诗显示了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请看问题补充《登高》以——字为  2020-06-11 …

文言文季文字以德为荣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1)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  2020-06-12 …

英语翻译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  2020-06-1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吾闻以德荣为国华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  2020-06-21 …

有关于文言文练习09121504下列各句中的“爱”字,与“人其以子为爱”中的“爱”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2020-07-13 …

这要怎么排序啊()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叫《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  2020-07-28 …

(2014•张家界)一个盒子里有完全相同的三个小球,球上分别标有数字-2,1,4.随机摸出一个小球(  2020-11-12 …

《钱塘湖春行》全诗以"”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之情  2020-12-05 …

《钱塘湖春行》(1)全诗以“----------”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  20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