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

题目详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赏析句子主要从表达技巧入手,“抱膝”是动作描写,却刻画出人物的神态:默默呆坐;“影伴身”则写出诗人是形影相吊,孤独寂寞.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手法明人陆时雍称之为“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用别人对自己的思念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从语言的角度看,“想得”“说着”口语话,通俗易懂.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简析(3分),心情2分)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2分)
(或答“虚实结合”:“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情.)

参考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看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