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 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2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2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阅读《咬文嚼字》,回阅读《咬文嚼字》,回答下面问题: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2020-05-13 …
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组成的生物膜系统与细胞的很多生命活动过程都有密切关系,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2020-06-0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 2020-06-13 …
阅读《炭疽》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炭疽①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已发现12例疑似炭疽病人,并 2020-06-22 …
如图表示细胞凋亡过程,其中酶Ⅰ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酶Ⅱ为一类蛋白水解酶,能 2020-07-14 …
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同角的正弦和余弦关系:2.互余两角的正弦和余弦关系:3.同角的正切和余切的关 2020-07-30 …
阅读文段,阅读文段,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和他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写作为例,有的学生,写作 2020-11-03 …
阅读理解。炭疽自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已发现了12例疑似炭疽病例,并声称可能与恐怖活动有密 2020-11-11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批判地学, 2020-11-23 …
15有关Windows中组合键的叙述,错误的是.A.Ctrl+Tab的功能是切换窗口B.Alt+Pr 2020-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