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写一篇关雎或蒹葭的赏析文章
题目详情
写一篇【关雎】或【蒹葭】的赏析文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苍苍蒹葭摇曳出的美丽
──《蒹葭》美点赏析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一、绘画美
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气氤氲里,女子更加显得影影绰绰,美妙无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二、音乐美
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听觉上的愉悦,透过这幅凄清的画面,我们的耳旁,仿佛有以下的声音拂过:小河流水的淙淙声,水气氤氲向上的蒸腾声,芦苇在晨风中摇曳的疏落声,还有主人公上下寻觅急切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我们甚至还可以听到主人公对伊人寻而不得的叹息声,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听觉上的美感还来自于这首诗歌的韵律,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人性美
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蒹葭》中人物的爱情体现出一种怅惘、凄迷、朦胧莫辨,而又至真至纯、执着无悔的人性美.
《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蒹葭》没有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过简约的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领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里,在苍苍蒹葭中忽隐忽现的“伊人”无疑是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她就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主人公.站在水边凝望,伊人仿佛就在水的那一边,可是苍茫摇曳的芦苇挡住了主人公痴望的双眼,伊人的身影朦胧飘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寻求、追寻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寻的路途,并不是顺畅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充满着艰险和阻碍,寻求的结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说,主人公所倾慕的人儿依然是飘渺朦胧,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诗没有明确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无论结果怎样,我们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在那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好爱情的执着无悔,这就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四、意境美
品读诗中文字,让人身临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芦苇沾着晶莹的霜花,秋风萧瑟里,茫茫苍苍的苇丛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徘徊于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寻求着心上的恋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我们能够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境界.
【温立三短评】
赏析《蒹葭》这首诗的文章不少,本文从“四美”角度来展开欣赏,自有它的特色.
──《蒹葭》美点赏析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一、绘画美
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气氤氲里,女子更加显得影影绰绰,美妙无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二、音乐美
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听觉上的愉悦,透过这幅凄清的画面,我们的耳旁,仿佛有以下的声音拂过:小河流水的淙淙声,水气氤氲向上的蒸腾声,芦苇在晨风中摇曳的疏落声,还有主人公上下寻觅急切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我们甚至还可以听到主人公对伊人寻而不得的叹息声,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听觉上的美感还来自于这首诗歌的韵律,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人性美
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蒹葭》中人物的爱情体现出一种怅惘、凄迷、朦胧莫辨,而又至真至纯、执着无悔的人性美.
《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蒹葭》没有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过简约的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领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里,在苍苍蒹葭中忽隐忽现的“伊人”无疑是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她就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主人公.站在水边凝望,伊人仿佛就在水的那一边,可是苍茫摇曳的芦苇挡住了主人公痴望的双眼,伊人的身影朦胧飘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寻求、追寻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寻的路途,并不是顺畅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充满着艰险和阻碍,寻求的结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说,主人公所倾慕的人儿依然是飘渺朦胧,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诗没有明确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无论结果怎样,我们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在那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好爱情的执着无悔,这就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四、意境美
品读诗中文字,让人身临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芦苇沾着晶莹的霜花,秋风萧瑟里,茫茫苍苍的苇丛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徘徊于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寻求着心上的恋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我们能够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境界.
【温立三短评】
赏析《蒹葭》这首诗的文章不少,本文从“四美”角度来展开欣赏,自有它的特色.
看了写一篇关雎或蒹葭的赏析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鲁迅的范爱农一文写法差在哪里?400字左右对范爱农一文的写法,写作进行全面评论,并分析写法差在哪里 2020-05-17 …
蒹葭一文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2020-06-10 …
语文古文14、《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奇妙的比喻描写月光洒满庭院的句子:,,。15、《小石潭记》一文 2020-06-17 …
《与朱元思书》和《三峡》有关文中“急湍甚箭,孟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 2020-06-23 …
《卖书记》杂记一文写了三次“卖书”的经历,全文以小见大,由微知著.写一篇杂记, 2020-06-26 …
《泊船瓜洲》是推敲诗句的典范,你能用一段话写一写是谁?修改的哪一个字?改字的经过仿照《推敲》一文写 2020-06-30 …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1 2020-07-05 …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可以是想象的。《雪》一文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 2020-07-07 …
1.根据初二语文课本中的《三峡》一文写出3副对联2.根据初二语文课本中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出2副 2020-11-28 …
<詹天佑>一文写到,在修筑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时,他勘测线路、()、(),是工一文写到,在 2021-01-18 …
相关搜索:写一篇关雎或蒹葭的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