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
题目详情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 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 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 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 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 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 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 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 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为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本题是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答案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为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2)本题是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答案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为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看了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岸土赤而壁立(《过小孤山大孤山》)B.或命巾 2020-05-12 …
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岸土赤而壁立(《过小孤山大孤山》 2020-06-15 …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020-06-29 …
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高原平坦之地,原因是()①高原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②河流两岸 2020-07-07 …
读一读,完成下列问题.一条条绿沟,一片片果树,一坡坡草灌,一层层梯田,山西省河曲县60多万公顷的黄 2020-07-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石窝窝尧山壁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 2020-07-20 …
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影响可信的是()A.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B.入海水量减少 2020-11-03 …
读一读,完成下列问题.一条条绿沟,一片片果树,一坡坡草灌,一层层梯田,山西省河曲县60多万公顷的黄土 2020-11-24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题。2.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谐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 2020-12-20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题。2.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谐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 202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