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什么说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什么说隋唐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於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於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於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看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某次会议有六名代表参加,A、B两名代表来自甲单位,C、D两名代表来自乙单位,E、F两名代表来自丙单  2020-06-05 …

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从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中选择两人为主体,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  2020-06-09 …

培养品质健康成长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两幅漫画分别体现的是:漫画一:漫画二:(2)请任选一幅  2020-11-05 …

从A组备选词语里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从B组关联词中选用一种,展开想象,写一段表现天气变化的话.  2020-11-07 …

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一个选择题,某选区选举地方人大代表,代表名额两人,第一次投票结果,候选人按得票多少  2020-11-16 …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请写出他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的连续两句名句,并注明出处.  2020-11-29 …

“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防止出现人大代表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防止这  2020-12-09 …

下面是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的要点,其中正确的是()①逐代选择经漫长年代进化而  2020-12-21 …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1)请你任选一幅漫画,帮助漫画中的主人公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说明理由.(2)结合两  2020-12-29 …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使用一种关联词语,写一段说明或描写某种自然现象的话,5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