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什么说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什么说隋唐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什么说隋唐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於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於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於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於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於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於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看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物理选修3-1,静电场选择题(我是白痴级)绝缘空腔导体A(上有小孔),原来不带电,下列情况中可使A 2020-05-13 …
小学三年级数学题:妈妈到商店买东西,她买水果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糖果用去5.1元,买钢笔又用去余下 2020-05-13 …
妈妈到商店买东西,她买水果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糖果用去5.l元,买钢笔又用去余下的一半,这时还剩2 2020-05-13 …
小芳去买东西,她买童话故事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文具盒用去15.1元,买笔记本又用去余下钱的一半,还 2020-05-13 …
为什么Pt,Cu和氯化钠溶液不能构成原电池老师讲题时一笔带过了,所以我想问下 2020-05-17 …
妈妈去商店买东西,她买水果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糖果用去5.1元,买钢笔又用去余下的一半,这时还剩2 2020-06-16 …
物理选修3-1中,有一种接触传导电的方法,定义它为: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没电的物体时,由于电子的 2020-06-16 …
如图所示,拿一根毛皮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A,使A带电,然后用一根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 2020-06-18 …
写一篇材料为“三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人带伞,一人拿拐杖,第三人什么也没拿.恰好路遇瓢泼大雨.晚上归 2020-07-02 …
如何区分if和that(在宾语从句中)在选择宾语从句引导词时,我老区分不开if和that,if和t 2020-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