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得到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民间剪纸作者一方面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一方面又存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情趣和表现技巧。在经历了若干年代的承传有续、积累梳理之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从而也决定了剪纸只能是一种纯民间、纯民俗的艺术产物。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因此剪纸艺术形成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剪纸的题材广及民间生活的一切事物——花鸟鱼虫、疏果禽畜、民风民俗、戏曲故事等等,或谐音或寓意,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福。 毫无疑问,随着生活、文化的发展,剪纸艺术也自会有所变化。但,这只能是其本身由表及里、自然渐进的过程。至于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则绝不会因之而淡化消失的。世界上众多古老国家的民族传统艺术的现状都在证明着这一点。 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做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象相互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选自2008年3月7日《赣南日报》,略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