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孔子的想法~1.孔子请子路去问路,那些耕种的人反而劝孔子和他们一起隐居,请说明这些隐居人的想法及孔子的想法.2.“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一种什么境界?请说明.(主要回答第一题!如果答案

题目详情
孔子的想法~
1.孔子请子路去问路,那些耕种的人反而劝孔子和他们一起隐居,请说明这些隐居人的想法及孔子的想法.
2.“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一种什么境界?请说明.
(主要回答第一题!如果答案够完整,另加至少100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回答
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与谋”.不过有意思的是,对入世执著的孔子并没有感化隐士一道救世的意图,反倒是应该与世无争的隐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从这个角度说,长沮、桀溺的气度确实是有点小了.
------------------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起若从辟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解说
那时代有很多有德之士都退隐,长沮、桀溺两位贤者也一样,结伴隐居山村,耕田为生.
孔子经过那里,不知路程如何走,叫子路过去问路,长沮说:「你为他驾车的是谁啊!」子路:「是我的老师 孔丘.」长沮:「是鲁国那一位孔丘吗?」子路:「是啊!」长沮:「那他自己就知道路了,不用问我.」(这其中所指的路非实际的大路,是指道.)子路看问不出来,就转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是 仲由.」桀溺:「是孔丘的徒弟吗?」子路:「是.」桀溺:「天下好像是洪水滔滔,大江东去不可力挽,世间人以失道败德了,怎可能救的回来呢?大家都顺流而下了,怎有办法挽回?」现今的时代亦是,不重视道德,谁能改变这天下呢?「你跟随孔子不如来跟随我.而且你仲由与其跟随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同於天下追名逐利之人,没有在洪水滔滔(名利)之中,但仍一样身陷世俗之中啊!」现今办道亦同,虽没有在追名逐利之中,但仍身在世俗之中,出家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远离凡俗.「你跟随他还是会受世俗之害,不如来跟我们隐居吧!要不然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洪水冲走了.」
两人都没有回答子路问路之事,继续耕种不理子路,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抚著胸口感慨地说:「我如果离开了世俗之人那要怎麼办?我总不能去与鸟兽为群吧!我若不跟世俗的众生在一起,难道要去跟鸟兽在一起吗?能做些什麼呢?」这是孔子的使命感,有如父母对子女般,子女再怎麼不好也不会放弃,就算救不起来还是救到底.孔子说:「我不与众生结伴而行,那要与谁结伴?不管天下有道无道,只要众生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有天下有道了,我可能反而会去隐居,当闲云野鹤了.就因天下无道,我才要出来,有道我就不需去做渡化的工作了.」如父母把子女都教好了,教顺了就会放手,子女要是不顺只好收拾烂摊子,是不会放弃子女的.救火员救火时,明明房子火烧不停也要灭,烧到房子烧光了,还是不放弃灭火,这是使命,有如孩子溺水了,明知救不起来也不能放弃,而眼睁睁的看他死.
办道要有这种心,要有这种使命感,不要认为时代这麼乱,风气这麼糟,我能有什麼办法?救一个是一个,救一群是一群,不舍众生,就算一人力气单薄改变不了也不放弃,只要他不继续为恶,就算一人帮一点点也是好的,永远不放弃,做到最后一分钟.孔子留下这麼好的精神,万世师表留下的是救世的精神,不顾一切牺牲自己,没有希望也要陪你走到底,我们修道人要学这种救世精神,永不放弃的决心.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释义:
朝:为今朝.夕:为过去,夕日,昨日.道:世道,人道,道理.整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昨日应为的道理就让它去吧!
◆ 解说:
儒家的“道”不是道理,而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而“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或者明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段:“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想这两个“闻”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 境界:
朝和夕是相对的,朝即过去,夕即将来,这句话是说,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
看了孔子的想法~1.孔子请子路去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