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课外文言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

题目详情
课外文言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可齐桓 次:次于
B.而谯周 师:老师
C.孔明言教何 碎:琐碎  
D.而朝廷无 援:靠山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___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  并且拜谯周为师.师:动词,以…为师.
(2)B   “从事”为官职名,为名词,这里指代“担任从事的下属”,作“憎疾”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清慎”为“清廉谨慎”的意思,作“密”的谓语,其后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3)D  “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错,原文为“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为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4)①纵:即使;王:以…为王;独:难道.句子翻译为: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觉得可怜我,奉我为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纵使他们什么都不说,藉(就是项羽)自己难道不有愧于心?
②抗:抗衡;任:任用;是:这.句子翻译为: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答案:
(1)B
(2)B
(3)D
(4)①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觉得可怜我,奉我为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见他们?纵使他们什么都不说,藉(就是项羽)自己难道不会有愧于心?
②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见教材必修五《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 ,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