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
题目详情
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思想、情感与为文技巧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如此说来,重言轻文并不妥当.它是一种折磨学生心志的表现,也是浪费文化资源的做法.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走进误区.学习文言文应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要归纳其文章思想、分析其写作技巧、思考其深刻影响.只不过,它多了一道程序,就是“言”.在很多人看来,言是最大障碍,因此学“言”就成了重中之重.
诚然,言是文的基础,但文又是言的深化.学言是解文的渠道,不能因为言难解,而只解言.解文是学言的目的,也不能因为文抽象而忽略文.这样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一、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准确把握“言”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文”的基础.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和老师、同学交流,进而理解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基本用法,重点句式的作用等.运用这些方法,长期训练,力求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词语,感悟文言特殊句式,准确疏通文意,以解决“言”的问题.
二、以言悟文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通过解读“言”,而连缀成“文”,体会文言文深层的意蕴,感悟作者的心底世界.这样,由读懂到读通,再到深入理解.
三、文、言有机相融文和言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却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的只追求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研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内容的探究,而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夯实.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又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也是教学的旨归.总之,通过教学要使文言、文化、文章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同等关注文、言呢?笔者认为,文言文固然要涉及文、言,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文章中又要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做到文、言相融.
在高中课本中,文言文是一个小世界.它体裁广泛、难易不同、情感各异、长短不一,再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课文在重文与重言上是不同的.例如《报任安书》,由于时代久远,字词障碍比较大,选择重言较为妥当.而《兰亭集序》,不仅文法之美,文义也深.若只解释字词,整篇文章便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也可突破一般的教学套路,但始终不能离开文言并重的宗旨.比如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以言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文章,可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的把握,进而把人物形象、国家关系、利益关联研究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达到以几个词语把握文章的目的.
二、因文学言比如,学习《鸿门宴》,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楚汉相争时,开始项羽强于刘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称帝.这与‘项羽沽名寡断,刘邦善听能断’不无关系.就连毛泽东也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找找这两人的个性在本文中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立足于“文”学“言”,还可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文索言即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比如文质兼美的《滕王阁序》让人流连忘返,其中佳句不胜枚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为流传.句中“移”“穷”“益”等都是重点实词.又是比较严格的对仗句,更让人难忘.
四、文后理言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先把握“文”这一层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比如《鸿门宴》一文,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其中有很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像“吾得兄事之”“范增数目项王”“头发上指”“翼蔽沛公”等句中的词类活用.最后按类别理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综上所述,文与言的关系,正如人的血和肉,不可分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文言并重,文言相融.
诚然,言是文的基础,但文又是言的深化.学言是解文的渠道,不能因为言难解,而只解言.解文是学言的目的,也不能因为文抽象而忽略文.这样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一、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准确把握“言”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文”的基础.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和老师、同学交流,进而理解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基本用法,重点句式的作用等.运用这些方法,长期训练,力求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词语,感悟文言特殊句式,准确疏通文意,以解决“言”的问题.
二、以言悟文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通过解读“言”,而连缀成“文”,体会文言文深层的意蕴,感悟作者的心底世界.这样,由读懂到读通,再到深入理解.
三、文、言有机相融文和言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却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的只追求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研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内容的探究,而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夯实.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又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也是教学的旨归.总之,通过教学要使文言、文化、文章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同等关注文、言呢?笔者认为,文言文固然要涉及文、言,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文章中又要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做到文、言相融.
在高中课本中,文言文是一个小世界.它体裁广泛、难易不同、情感各异、长短不一,再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课文在重文与重言上是不同的.例如《报任安书》,由于时代久远,字词障碍比较大,选择重言较为妥当.而《兰亭集序》,不仅文法之美,文义也深.若只解释字词,整篇文章便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也可突破一般的教学套路,但始终不能离开文言并重的宗旨.比如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以言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文章,可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的把握,进而把人物形象、国家关系、利益关联研究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达到以几个词语把握文章的目的.
二、因文学言比如,学习《鸿门宴》,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楚汉相争时,开始项羽强于刘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称帝.这与‘项羽沽名寡断,刘邦善听能断’不无关系.就连毛泽东也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找找这两人的个性在本文中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立足于“文”学“言”,还可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文索言即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比如文质兼美的《滕王阁序》让人流连忘返,其中佳句不胜枚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为流传.句中“移”“穷”“益”等都是重点实词.又是比较严格的对仗句,更让人难忘.
四、文后理言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先把握“文”这一层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比如《鸿门宴》一文,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其中有很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像“吾得兄事之”“范增数目项王”“头发上指”“翼蔽沛公”等句中的词类活用.最后按类别理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综上所述,文与言的关系,正如人的血和肉,不可分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文言并重,文言相融.
看了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中国石拱桥中哪些句子说明了文言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0-05-16 …
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是中考说明文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典 2020-06-17 …
一个英文格言的意思.好急的!ifitisn'tbroken,don'tfixit.每个格言都有一个 2020-07-15 …
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要全!越全越好!如下文:说明文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 2020-07-25 …
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是中考说明文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典例 2020-11-06 …
《清塘荷韵》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请找出这些诗句并 2020-11-11 …
一本作文集的序言一篇作文集的序言作文集的内容是:自己平常所写的优秀作文.序言的字数300—400左右 2020-11-23 …
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是中考说明文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典例 2020-11-28 …
分析加点字词的妙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2.须鲸 2020-12-12 …
楹联又称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中文语言的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