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相见欢》是一首什么词?首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详情
《相见欢》是一首什么词?首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看了《相见欢》是一首什么词?首句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