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中国之蒿
1969 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 “523 任务 ” 中。那一年,屠呦呦 39 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 “ 野之蒿 ” ,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 “523 任务 ” 研究组组长,带领 4 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 640 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 68% ,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 “ 治疟疾寒热 ” 。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 68% ,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 12% 。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 1971 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 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 2009 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 “ 天书 ”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 95% 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 60℃ ,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 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 。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 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 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 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 2011 年 10 月 25 日)
相关链接
① 疟疾,又称为 “ 打摆子 ”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 —— 金鸡纳树。 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 金鸡纳霜 ”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 —— 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 金鸡纳霜 ” ,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 —— 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 “ 治疟疾寒热 ” 。
C.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 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 “ 野之蒿 ” 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DE,5分,D.3分;E.2分;B.1分;AC不给分。
(2)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评分细则:每点1分,答对5点得6分。大意对即可)
(3)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烘托传主;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4)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①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②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评分细则:8分,从2个角度答,每个要点2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4个得满分。没有点明“外因”“内因”两个角度扣1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给1分。A“后又找到的”错,“一直”扩大了范围。C.“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确定答题的区域,应从第二段开始,文中有语言标志“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可见事件在后面也有:“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引用古代典籍作用的题型,首先要找到引用古典的典籍是什么,然后再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是什么。考生要顺着题干的设问,一步一步地在文中筛选整合,然后通过文章的引用再分析其作用。如本文第二段“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烘托传主;第五段“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第十段“《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屠呦呦获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题干中给出了限制性的条件“获奖”“哪些方面”,其实就是问传主怎样做、做了什么以及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考生应关注获奖内因和外因。题干“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说明这是一道探究题。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于第一种,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总结、概括,答题是可结合第二题的后半部分的内容作答。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

英语(根据句意,选择与句中小括号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准确啊,不要乱来哦()1.He(eats) 2020-04-25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圜”,从 2020-06-09 …
右图中,小正方形的3/5被阴影部分覆盖,大正方形的5/6被阴影部分覆盖,那么,小正方形的阴影部分与 2020-06-13 …
有一次,小明坐着轮船由A点出发沿正东方向AN航行,在A点望湖中小岛M,测得∠MAN=30°,航行1 2020-06-18 …
一个质量为0.5kg的小球,从距地面高6m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与地面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 2020-07-07 …
一把小刀的售价是6元,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与小强的钱数比是3:5,如果小强买了这把小刀, 2020-07-17 …
做数学题要求简单易懂,不要方程一把小刀售价3元,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剩下的钱数与小强的钱 2020-08-02 …
初中物理题轮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下午7时,船员发现轮船上一小艇落水,轮船立刻掉头去找小艇,经过1小时 2020-12-10 …
将50个数据分成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其中第一小组频数为6,第二小组与第五小组频数之和为20,那么第 2020-12-23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圜”,从而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