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从军行陈羽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  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环境的极为恶劣,其恶劣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队”,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作答本题,关键是从文中找出写环境的句子进行分析.“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极写天之寒冷;“火山五月行人少”极写天之热.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红旗直上天山雪”的“红旗”是借代;“角声一动胡天晓”是象征手法.

答案:
(1)陈诗写的是极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岑诗写的是极热,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2分)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2)陈诗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岑诗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

参考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赏析: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则不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看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