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可是
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可是却很有质感;我还会在碧绿的苔藓上,摸那种绿色和阳光照在其上散发
出的绒绒的温暖,会摘一片树叶把它揉碎,看着它的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感触那种汁液的清新、
淡淡的冷以及它散发出的气味。黄昏的时分,树林旁的沙土里还有太阳的余温,我常常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身卧在沙土里,细细的沙土掩盖在肌肤上,一点一点地传递着热量,直到沙土逐渐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来,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温度回家去。
③从少年时候的田园世界,到了一个工业的世界之后,咱们的肌肤感触能力,其实下降得十分厉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不会再赤脚在路上走,不会被葛针扎到或被玻璃划到,所以痛苦的经历就少了;咱们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去爬树,不会去河里、池塘里游水,咱们的肌肤不再感触到天然的粗糙、细致和冷暖。一个工业化的国际、人工的舒服国际,不知不觉地把咱们跟天然切割开来,咱们不再感触冷暖,不再感触细致和粗糙,不再感触痛苦。
④在咱们小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的身体触摸,是频繁的。 老一辈们会抚摸你的头;教师会握着你的手写字,那写下的每个字,带着体温经过手掌传递过来的;爸爸妈妈会把熟睡的你从沙发上抱到床上;你会亲密地揽着同伴们的肩;会和街坊牵着手一同上学、春游。 可是在长大之后,每个人觉悟的独立认识,会逐渐把这些排挤在外。
⑤曾经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入殓师》,年轻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每一个死者都仔细擦拭过抚摸过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轻的、年迈的、如花的、苍老的身体,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却用自己的肌肤、温度和用心,把干净、尊严和体面给予他们,那是活着的人通过皮肤的力量所能给予死后的人最后的东西,小林大悟也从中 感受到了肌肤死亡的温度和纹理的变化。
⑥这样 的经验,并不是谁都有的。一直到父亲去世,哥哥和父亲生前交好的两个邻居,趁父亲身体还有温度、还柔软
,给他穿好寿衣。想起来,我有时候会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在父亲从生到死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皮肤的从温暖到冰冷、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而这一切,在父亲把它们都带走的时候,我却没能去亲自地、细细地感受。
⑦在这世间,一个人的皮肤,究竟能感受到多少东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没有人会知道,也许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忽略掉了这种感觉,或者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
选自 2014 年 4 月刊《青年文摘》有删改
12. 结合全文概括文章题目“皮肤上的乡愁”有哪些含义。
13. 请你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4. 选文第⑤自然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15. 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①自然段补充完整朋友所说的话,并从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父亲离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你的肌肤曾真切感受到过最难忘的瞬间。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4亿+用户的选择
![]() |
15. 摄影是没用的,仍然是隔了一层,只要触摸到它们的温度和纹路,感触到它们的萧条和荣枯,那一刻才是真实和它们在一同的。( 2 分,意及即可)细心体会生活懂得生活,用心灵感受自然、世界的人( 2 分)。
16. 作者写与父亲最后接触的错失,是为了表达遗憾之情和呼吁我们要珍惜并运用我们的触觉去好好感受周围的世界。
的树干.把句子补充完整 2020-05-24 …
请问丰子恺的《黄山松》一文中的“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象铁铸的一般.”这句话是比喻句吗?“我伸手 2020-06-20 …
这段话的中心是?春天,我们校园里的那棵梧桐树上,灰白色的,细柔绒毛的芽苞,快活地出现在枝头。几阵春 2020-07-08 …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树,树干蛀得几乎只剩树皮,可仍然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A、树皮中有输导水分的导管 2020-11-03 …
怎么样让树干长得粗壮? 2020-11-16 …
为使树干长得高而直,应该尽量摘除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结构 2020-11-16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叶子逃离木讷的 2020-11-16 …
编故事(高手请进)在远离加多几个小圆,变成年轮,在圆柱上加多几条皱纹,变成树干,把两个长方形变成立体 2020-12-14 …
苏铁和石松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苏铁()A.树干长得高大B.有根、茎、叶的分化C.能够产生种子D.体内 2021-01-13 …
苏铁和石松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苏铁()A、树干长得高大B、有根、茎、叶的分化C、能够产生种子D、体内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