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所谓三世因果,如何理解?佛教三世因果经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题目详情
所谓三世因果,如何理解?佛教三世因果经讲: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 今生作者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净空法师讲述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的世界,世界之構成,我們也應當記住佛陀所講的話:「依報隨著正報轉」,這一句話是真理、實話。依報是什麼?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隨著我們念頭轉的。許哲居士跟我們見過面,你想想看她的談話,她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她心目當中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善良、美好的世界。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五濁惡世,原因在哪裡?『心想異故』。她看到一切人都是善人,她專看別人的好處,專憶念別人的善處。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到那些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惡人惡事你怎麼看法?」她舉的比喻很好:「就像我上街,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那些陌生人一樣。」有沒有看到?看到了。有沒有印象?不落印象。試問問你們從街上來的時候,你們看到哪些人,你還記得嗎?你聽到街上的人在說話,你記得他說什麼?不落印象,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這不是心想異故嗎?「一切法從心想生」,物質環境裡面她也記得好的環境,絕對沒有看到惡劣的環境。她這種理念、見解、行為,豈不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跟外面物質,說實在話沒有好壞,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所有一切是非、善惡、好壞,是從自己心裡頭生起來的。自己心是純善,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自己心不善,極樂世界也是濁惡世界。所以佛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果報就不同。 諸佛菩薩這是真正大修行人,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別人給你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世間芸芸眾生,眾生心想不善。怎麼不善?專門看別人的缺點,專門記別人的過失,這個糟糕了,「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世間沒有一樁是好事」,墮落在這個裡面,人間的惡道。 為什麼今天離婚率這麼高?諸位要曉得離婚率高,社會就動亂。整個社會的結構是什麼?家庭。你看看儒家講的,儒家講的是大道理,不能變更的,是真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是這個意思。「平天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寄託在哪裡?寄託在國家的興旺,每一個國家都興旺,世界和平。國家興旺寄託在家庭,家庭寄託在夫婦,修身!這兩個人兩情相悅才結婚,結婚之後,彼此都看不順眼,都看對方的缺點,好了,沒有幾天離婚了,家破了,家不齊,國就不能治,天下就亂了。所以男女結婚不是他兩個人的事情,他兩個人是小事,他害了整體。一個世界就好像我們這一個身體一樣,家庭是我們身體上一個細胞,這個細胞壞了,就會影響整個身體健康。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專看他的好處,專記他的優點,他怎麼會破裂?不會!就在一念之差,把自己的前途整個毀掉了,這是真正愚痴到極處。 佛法裡頭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因果。因果何以不空?那我們要問:「因果在不在萬法之內?」在。萬法皆空,為什麼它不空?這個要搞清楚。因會變成果,因空了,果又會變成下面一個因,果也空了,所以因與果都不可得。所謂「因果不空」是說什麼?因果轉變不空,它互相轉變,因轉變成果,果轉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講這三樁事情:轉變、相續、循環,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好!言簡意賅,經文不長,教人要斷惡修善。為什麼?你能夠斷惡修善,你的轉變愈轉愈好,你的循環相續是愈來愈自在。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麻煩了,你的轉變就愈轉愈惡劣,相續循環是往下墮落。
看了所谓三世因果,如何理解?佛教三...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