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湖之鱼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题目详情
湖之鱼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
具体解析可参见如下:
原文: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若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辍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点评:
提起林纾,知道的人不少,那是因为他翻译了一百多种欧美小说.他不懂英语等西方语言,却凭别人的口述用汉语记录下来.这在封闭自守的大清朝,实属难得,他也开了中国翻译的先河.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光绪年间考中举人,曾为京师大学堂的讲师.本文选自林纾的《畏庐文集·西湖诗序》.光绪壬辰年间(1892年),林纾从京师返回,途经上海,乘船而下至杭州,在西湖边停留了六天.坐在西湖边的茶馆品着清茶,四周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尾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林纾面对湖光山色,思绪万千,人生、官场几度春秋几度风雨,扪心自问,也算是深谙宦海波涛险恶,人生自古难得名利淡薄,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篇《湖之鱼》,寄情湖水寄情游鱼.
“戏嚼豆脯唾之”,写的是林纾难得一时的闲暇以喂鱼为快乐的动作.豆脯,一种干肉.《周礼·腊人》中有:“祭祀,共豆脯、荐脯、月无腊物脯诸物.”林纾将肉干嚼碎唾向水面,鱼儿争抢食物.鱼儿多半是边食边游走了,一直呆在那儿觅食的鱼儿也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纾再唾食物,食物沉在水底,沾在茭白的根上,鱼儿也不再去吃它了.这让一时兴起的林纾纳闷起来:刚才还争食湖上,图食吞钩,缘何又拒绝食物的诱惑呢?也许是吃饱了.谁承想,离开窗口一丈之外,水波涟漪,那些小鱼又如刚才一样争食其它起来.这令林杼深思:钓鱼的人在下钩时,一定以鱼食为诱饵,鱼儿想要吃食,势必也得吞鱼钩.时间一久,鱼儿便知道了凡是有鱼食的地方也会有鱼钩.于是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那名利汇集之处,难道不会有别的一种“鱼钩”吗?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候而及时地逃脱,能够脱钩远离诱惑的又能有几个人呢?写西湖美景,抓住了鱼儿,这个迷人的小动物,它的游动使西湖那种静止的美充满了灵动,美跃出字面,在读者面前幻化灿烂绚丽,然而林纾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美丽图画上,他从西湖的鱼水嬉戏看到了官场中追逐名利的景象图,以小见大,由鱼及人,以自然显人世,朴素而真切,其中寓含的人生哲理却深刻隽永.王文濡在《续古文观止》中感慨:“图食吞钩,寄慨世情不少.世之萦情名利者,方争喋之水已,遑问有钩?见几舍去,能有几人?可以人而不如鱼乎?”观古论今,今日人们又当如何呢?
看了湖之鱼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怎么能让一个对地理没兴趣的女生对地理有兴趣呢是我们班地理课代表,成绩班级第二,我喜欢一个女生,她知  2020-05-17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地理学家.老师让我们写的要求是:第一自然段:写  2020-07-16 …

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朋友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谢谢!大学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提到这句诗,好像  2020-11-14 …

地理该怎么读呢.过几天期末考了,我最怕地理了.我地理课上课没怎么听.麻烦你们了.由于刚开通没什么分所  2020-11-21 …

我物理不好,地理也不好,虽然现在政治挺好的(90分)但我还是懒得背.历史也是,我想问问怎么能提高?我  2020-11-21 …

我们俩如果在路旁相遇,她表现的并不自然,我能看出,但他平时又对我愿理不理…什么嘛?她肯定不喜欢我,但  2020-11-21 …

英语翻译亲爱的老师:在这1年里面是您教会我怎么学好英语,是您怎么教会我怎么自律,是您教会我许多做人的  2020-11-24 …

我们现在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我们现在正学必修二我发现书上的内容太少,老师讲课也讲不明白,我怎样..  2020-11-28 …

要上高一了,不知道暑假补什么课.哪科都不怎么好我们学校高二分文理,我要学文.但是我物理一直不怎么样,  2020-12-06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与"受之于天"该怎么理解?我们应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于天”的关系?作者所说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