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 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 周旋 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 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 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 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 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 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 异方 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赦令》)

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 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节选自《管子·法法》)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惠奸宄者 良人                     贼:盗贼

B 变法者,实不益道理               数:屡次

C .医药 尽,今尊体不瘳               备:齐备

D .上每示存 异方 之教耳                 异方:外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 .每见启告理乱 道备矣                     师道 不传也久矣

B .若不常定, 人心多惑                     于其身也, 耻师焉

C .若汗出 体,一出而不复也              则无望民之多 邻国也

D .死生有命,非人力                      或因寄 托,放浪形骸之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唐太宗反对赦免冒犯法律的愚蠢人。他引用古语证明滥用赦免只会惠及奸人而伤害良民,拿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中大化,与梁武帝一年数赦而国家倾覆作对比。

B .唐太宗主张法令的制定要力求简约。他认为法令条款过多不利官员记忆,容易滋生奸诈事端,原因是为人开罪可援引从轻处罚条款,为人加罪可援引从重处罚条款。

C .唐太宗主张朝廷诏令要有固定格式。他认为诏令格式不固定就会让人有机可趁,在引用经典话语阐明诏令的严肃性后,表明自己对刘邦和萧何制定法令的不屑态度。

D .长孙皇后是一位贤德有见识的皇后。她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在她看来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可为,国家法令不能因自己而被扰乱。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分)

2 )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4 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 2 分) A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2 、( 2 分) D (“所”字结构,……的东西。 A .助词,的 / 取消独立性,无义; B .假设连词,那么 /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