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出处

题目详情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出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急事,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看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2020-03-30 …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求翻译李光弼①尝伏军守河阳②,与史思明③相持经年④.史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  2020-06-15 …

求中庸节选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  2020-06-20 …

1.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两小儿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论?3.解释出“之”  2020-06-23 …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其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这主要是因为A.提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修养伦B  2020-07-02 …

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  2020-07-04 …

明辨是非出自《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驾行之。”,意思是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下列是非  2020-07-25 …

董仲舒提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  2020-07-28 …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  2020-11-15 …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