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近代化进程)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第一种观点:中国近代化进程,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近代化进程)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
第一种观点:中国近代化进程,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外部冲击较小,主要是中国人自身内部变革力量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中国近代化进程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即中国近代化进程动力主要来源于西方列强侵华的外部冲击动因,在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作业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是现在历史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主要的思路是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是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之下,被迫应变而产生的.如果赞成该模式,则应该重点强调外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成该模式,可以从内因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的变革主要是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看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问题,一种观点持肯定意见,一种观点持否定意见,第三种观点持一分为二的说法  2020-04-07 …

这题有点难度,大家来看一下?选择题内江是一个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巴蜀腹心城市,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  2020-06-13 …

(20分)近几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主观题中,表格型材料题发展尤为迅速。这类试题特点是:外观简明,隐含  2020-06-15 …

空谈误国的历史教训与实干兴邦的成功史实.请列举一下,最好是有名的历史事件.问题一点半以  2020-07-02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精耕细作  2020-07-08 …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  2020-11-06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五谷史话》中说:“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  2020-12-13 …

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  2020-12-23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称眼,点种包谷。”这种现象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千  2020-12-27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千耦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