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作家导师童庆炳1936年12月27日,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清贫的农家。读小学时,童庆炳常考第一名,作为家中老大的他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家导师童庆炳
1936年12月27日,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清贫的农家。读小学时,童庆炳常考第一名,作为家中老大的他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走上扛担挑柴之路,可他心有不甘,发誓哪怕是当乞丐也要把书读完,要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1955年,师范毕业的童庆炳通过参加苛刻的保送大学的考试,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遇上了黎锦熙、黄药眠、启功等一大批名师巨匠,这给了他充分深入研读经典的机会。
1958年7月,童庆炳提前一年毕业,在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61年开始“疯狂”地研读《红楼梦》.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童庆炳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论文:《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这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开始了教学研究之路。
1963年9月起,童庆炳被教育部先后派到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和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任教,在阿尔巴尼亚任教期间,他多次到中国大使馆文化处,想找一些书看。有一天,文化参赞悄悄地告诉他,图书室就在地下室,要想进去也不难,带一把改锥和一个手电筒就可以了。于是,童庆炳在午休时间溜进了那个不大的地下室,顺着手电筒的光线,他看到了满屋的书,差一点惊呼起来。他首先看中了1946年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出版的《鲁迅全集》,后来又找到了《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书籍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选集,还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以这些书籍为友,童庆炳觉得自己空前的“富有”。回国后,他烧了一年锅炉,“靠边站”了一年。这段赋闲时间又给他创造了一次自学的良机:当时,北师大图书馆已经允许借书,童庆炳基本上每周或每半个月都会借一次书。他的床头、桌上和枕头永远摞着一尺多高的书籍和读书卡片、笔记本。在童庆炳的夫人曾恬看来,如果说在越南教书时,童庆炳所看的书相当于让他读了个硕士的话,那么,在“文革”期间,他等于是读了个博士。
多年的读书、思考和探究,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童庆炳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理论作品的频率出现在文艺界,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出版了30余部著作,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外加两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随笔集。
1985年,北师大文艺学开始招博士生和硕士,他竟不辞劳苦地超额带了13个,并且这些“童家军”经过他一丝不苟的调理和引领,如今基本上都成了中国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教学中,他经常对学生强调,要用生命来投入,才能真正把学问做好。
童庆炳既从事理论研究,又进行文学创作,这与黄药眠当年对他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药眠说,你应该去写写小说、写写诗歌和散文,不论写得怎样,你都会有体验;这样,讲课时就知道哪些概念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
在黄药眠的鼓励下,1980年,童庆炳与夫人曾恬根据听来的故事,加上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写了第一部十万余字的中篇小说《生活之帆》;此后,童庆炳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淡紫色的霞光》,2000年6月,他出版了散文随笔集《苦日子 甜日子》。
既有创作体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让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上能够自由挥洒。1988年秋天,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员有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等。从1989年春开始,童庆炳给这个班的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每周四节,共十六次,即十六讲。
童庆炳对所讲的问题都力求做到既有根据,又有新见;既讲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也讲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既分析大作家的作品,也分析研究生班学生已发表的习作。如结合主要理论观点透辟分析过莫言的《红高粱》、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新兵连》、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昆仑殇》等。莫言的《红高粱》里写道,一泡尿撒到红高粱上面去,酒就酿出来了,变成二十八里香了。童庆炳就问莫言:“你怎么解释这样的描写细节?”莫言说:“童老师,这是真的,尿撒在高粱上是会发酵的。”童庆炳说:“不完全是这样。这样传达细节,是中国人文化中的一种习性。就像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华老栓那样,他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这写的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习俗。作家需要对一种消极的文化习俗进行艺术的描写。”在课堂上分析这些作品时,作家们听得两眼发光,津津有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莫言在获奖之后有一次和我聊天,他说:“我真后悔,可以说是后悔极了。我那时很年轻,还不能理解老师们的话,没听从老师们的劝告,应该好好地学理论,好好地学外语。”
(童庆炳《莫言后悔当年没学好理论》)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作为文艺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曾精心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也培养了一批文学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可以说是他最为得意的弟子了。
B.志向高远是童庆炳爱上读书的动因,他潜心研读经典,写出了《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论文发表后,他开始受到学界的注意。
C.在越南任教期间,童庆炳边教书边读硕士,等到“文革”结束,他博士也毕了业,多年的读书,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
D.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上有深厚造诣,学校安排他给创作研究生班学生开设课程,这与黄药眠当年对他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
E.童庆炳经常对学生强调“用生命来投入”,实际上这也是他读书、写书和教书情状的一种精神写照,最终成就了他“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
(2)童庆炳是作家导师,他的文学理论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本中有一处童庆炳在课堂上解释“尿撒在高粱上是会发酵的”的细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4)“莫言后悔当年没学好理论”,莫言为什么后悔?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作家导师童庆炳
1936年12月27日,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清贫的农家。读小学时,童庆炳常考第一名,作为家中老大的他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走上扛担挑柴之路,可他心有不甘,发誓哪怕是当乞丐也要把书读完,要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1955年,师范毕业的童庆炳通过参加苛刻的保送大学的考试,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遇上了黎锦熙、黄药眠、启功等一大批名师巨匠,这给了他充分深入研读经典的机会。
1958年7月,童庆炳提前一年毕业,在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61年开始“疯狂”地研读《红楼梦》.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童庆炳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论文:《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这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开始了教学研究之路。
1963年9月起,童庆炳被教育部先后派到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和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任教,在阿尔巴尼亚任教期间,他多次到中国大使馆文化处,想找一些书看。有一天,文化参赞悄悄地告诉他,图书室就在地下室,要想进去也不难,带一把改锥和一个手电筒就可以了。于是,童庆炳在午休时间溜进了那个不大的地下室,顺着手电筒的光线,他看到了满屋的书,差一点惊呼起来。他首先看中了1946年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出版的《鲁迅全集》,后来又找到了《诗经》《楚辞》《左传》《史记》等书籍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选集,还有歌德、席勒、海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以这些书籍为友,童庆炳觉得自己空前的“富有”。回国后,他烧了一年锅炉,“靠边站”了一年。这段赋闲时间又给他创造了一次自学的良机:当时,北师大图书馆已经允许借书,童庆炳基本上每周或每半个月都会借一次书。他的床头、桌上和枕头永远摞着一尺多高的书籍和读书卡片、笔记本。在童庆炳的夫人曾恬看来,如果说在越南教书时,童庆炳所看的书相当于让他读了个硕士的话,那么,在“文革”期间,他等于是读了个博士。
多年的读书、思考和探究,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童庆炳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理论作品的频率出现在文艺界,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出版了30余部著作,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外加两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随笔集。
1985年,北师大文艺学开始招博士生和硕士,他竟不辞劳苦地超额带了13个,并且这些“童家军”经过他一丝不苟的调理和引领,如今基本上都成了中国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教学中,他经常对学生强调,要用生命来投入,才能真正把学问做好。
童庆炳既从事理论研究,又进行文学创作,这与黄药眠当年对他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药眠说,你应该去写写小说、写写诗歌和散文,不论写得怎样,你都会有体验;这样,讲课时就知道哪些概念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
在黄药眠的鼓励下,1980年,童庆炳与夫人曾恬根据听来的故事,加上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写了第一部十万余字的中篇小说《生活之帆》;此后,童庆炳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淡紫色的霞光》,2000年6月,他出版了散文随笔集《苦日子 甜日子》。
既有创作体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让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上能够自由挥洒。1988年秋天,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员有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等。从1989年春开始,童庆炳给这个班的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每周四节,共十六次,即十六讲。
童庆炳对所讲的问题都力求做到既有根据,又有新见;既讲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也讲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既分析大作家的作品,也分析研究生班学生已发表的习作。如结合主要理论观点透辟分析过莫言的《红高粱》、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新兵连》、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昆仑殇》等。莫言的《红高粱》里写道,一泡尿撒到红高粱上面去,酒就酿出来了,变成二十八里香了。童庆炳就问莫言:“你怎么解释这样的描写细节?”莫言说:“童老师,这是真的,尿撒在高粱上是会发酵的。”童庆炳说:“不完全是这样。这样传达细节,是中国人文化中的一种习性。就像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华老栓那样,他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这写的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习俗。作家需要对一种消极的文化习俗进行艺术的描写。”在课堂上分析这些作品时,作家们听得两眼发光,津津有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莫言在获奖之后有一次和我聊天,他说:“我真后悔,可以说是后悔极了。我那时很年轻,还不能理解老师们的话,没听从老师们的劝告,应该好好地学理论,好好地学外语。”
(童庆炳《莫言后悔当年没学好理论》)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作为文艺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曾精心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也培养了一批文学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可以说是他最为得意的弟子了。
B.志向高远是童庆炳爱上读书的动因,他潜心研读经典,写出了《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论文发表后,他开始受到学界的注意。
C.在越南任教期间,童庆炳边教书边读硕士,等到“文革”结束,他博士也毕了业,多年的读书,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丰收季节。
D.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上有深厚造诣,学校安排他给创作研究生班学生开设课程,这与黄药眠当年对他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
E.童庆炳经常对学生强调“用生命来投入”,实际上这也是他读书、写书和教书情状的一种精神写照,最终成就了他“成为一个大写意的人”。
(2)童庆炳是作家导师,他的文学理论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本中有一处童庆炳在课堂上解释“尿撒在高粱上是会发酵的”的细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4)“莫言后悔当年没学好理论”,莫言为什么后悔?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可以说是他最为得意的弟子了”文中并未提到.C项,“边教书边读硕士”“博士也毕了业”理解错误,文中说的是相当于读硕士、博士,...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作家...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如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 2020-07-18 …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 2020-11-06 …
福建省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20l2学年教育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协议签字仪式于2011 2020-11-07 …
福建省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20l2学年教育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协议签字仪式于2011 2020-11-13 …
近日福建福宁湾海域再次发生赤潮,这是福建海域今年第五次发生赤潮。赤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海水富营养化造 2020-11-27 …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间,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 2020-12-03 …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4月29日公布的关于2010年第一季度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的通报中称,全国最“绿”省份 2020-12-05 …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专拍公车私用并通过网络曝光的“专拍哥”。其中,“河南专拍哥”吕建福4年多来 2020-12-21 …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开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 2021-01-26 …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 2021-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