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 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母亲在“我”未成年时对“我”的养育,请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
2、请简要说说第一次“放飞”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中画线文字,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的信中说:“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我”后来从中悟出了母亲怎样的用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语言或写法方面,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 1、答案: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评分:本题1分。答对给1分。 2、答案要点:“我”(儿子)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本可在家住宿,母亲却把“我”(儿子)“推”到了学校,而且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意思对即可) 评分:本题2分。答对给2分。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分。有错别字或有语病,扣1分。 3、答案要点:行动、外貌、心理活动,对全家外迁,不给“我”在北京留下可以作为“家”的房子,不理解,感到十分痛苦。(意思对即可) 评分:本题2分。答对给2分。答对两种人物描写方法,给1分。答对思想感情,给1分。有错别字或有语病,扣1分。 4、答案:母亲那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评分:本题2分。答对给2分。有错别字或有语病,扣1分。 5、评分要点:①关于写法或写法的心得 ②语言表达 评分:本题5分。答对给5分。心得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有错别字,扣1分;有语病,扣1分) |
下面是李明和陈东最近四年的体重统计表.7岁8岁9岁10岁李明22.724.627.529.8陈东2 2020-06-12 …
英语翻译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为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耶”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 2020-07-09 …
父亲对小明说,我在你这么大时,你才8岁,等你到我这么大时,我已经83岁了,请问父亲和小明各多少岁! 2020-07-17 …
四个人年龄之和是88岁,最小3岁,他和最大年龄的之和比另外两个人的之和大8最大年龄的人多少四个人年 2020-07-17 …
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38.8,减数比被减数大1.6,求三个数各是几?父子两今年共91岁,当父是儿 2020-07-31 …
父亲今年32岁,恰好是儿子年龄的8倍.问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年龄的5倍?王叔叔对小英说:“我 2020-11-05 …
下面李明和陈东近四年的体重情况:(千克)李明年龄7岁8岁9岁10岁体重22.724.627.529. 2020-11-07 …
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 2020-11-10 …
1.佳佳家有父母共三口人,父亲比母亲大4岁,今年全家人年龄总和是71岁.8年前全家人年龄总和时48岁 2020-11-13 …
数学题27.姐妹各多少岁古时候有个员外一共生了七个女儿,大女和四女年龄之和是9岁,大女和六女年龄之和 20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