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守岁①七十岁有个家,不如八十岁有个妈。家中有老母惦记,遂于年三十这一天,热烘烘奔回京西乡下老家过年。②比之于老母,儿子也白发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守 岁
①七十岁有个家,不如八十岁有个妈。家中有老母惦记,遂于年三十这一天,热烘烘奔回京西乡下老家过年。
②比之于老母,儿子也白发斑斑。见高堂音容俱爽,就感觉生身之处的柴门草舍,亦如同弘宇明轩那般豪壮。
③尘封一年的家谱,由儿亲手挂上;大门口的“福”字和对联,由儿的手张贴。老妈妈颠着一双小脚儿来回跟着跑。让她喜盈于怀的,就是儿子进家门后的这些表现。在祖宗的牌位下边摆上了供品,做好了团圆晚宴的一切准备。老妈妈以不减当年的洪亮嗓音,快活地宣布:“开饭!”
④其乐融融。室外的喧哗与屋内的轻盈笑语,汇成了一片。
⑤一炉煤火,升腾着快乐,将两间土屋炙得暖暖和和。
⑥按照乡俗,年三十的灯火不能熄。躺倒睡下了,灯光仍要保持彻夜通明。自己在土炕上躺倒,入了被窝,而思绪盘桓,不得安眠。身下的这一条土炕,曾有过自己儿时的尿迹,曾屡屡见过母亲盘腿坐在炕席上,给自己缝补衣裳。那时的母亲是青丝满头,面驻容光,虽则家庭贫穷,然处于生命旺季的母亲,对于隐乎胸间的人生期待,十分豁亮。
⑦“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从那一时起,从那个时刻看母亲一针一线地纳补鞋子和衣裳,就把心性养成。所观察到的母亲为儿付出的操劳,使自己早早地立下了报答柴门的志向。
⑧土屋内外,处处有母亲洒过汗水的痕迹,也处处有她体温的余香。由于她善持家务,度日节俭,当时的九口之家,吃,有的吃;穿,穿得上。未曾在灾年波及面甚大的民众缺粮时,发生大的家庭恐慌——这在贫穷的年代里,是何等的不易啊!她于中年之际,以无愧怍之心,送走了她的爹娘;又于贫寒岁月里,将四个儿郎培养成了读书人。欢欣与凄苦,都曾于两间土屋中发生,然而,那也是岁月给过来人酿造的琼浆。
⑨而今想明白了,为何四个弟兄轮番请她去住楼房,“享清福”,她一次次地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个农家院中埋藏着她太多的记忆,埋藏着她种植的希望。她就是庭院里那一棵老槐树啊,繁育了子孙,让一茬茬幼树长成,而她的那棵老树却仍于旧土上顽强地守望。她有放风筝人一样的打算,任凭风筝飞得再高再远,而经过她拽线的手,一个个出走的儿郎,也必然回归到她的身旁。
于幽思梦想之际,发觉炕之一端有声响。是母亲坐起来了,她又将一条新被子盖在了儿子的身上。此时,不能够惊动她,不能睁眼,要顺从她自作的主张。炕,已被柴草烧得很烫了,而又添了棉被,更觉如在暖炉里一样。现在,烫身的已不是那条土炕了,而是老娘之心。母子情深的一股暖流,让儿子在外闯荡变得麻木的心,竟松软起来了。——在母亲的眼中,儿子永远是婴孩,永远需要她的爱护。
“宁使身子受苦,不使脸皮受热。”这句话又是谁讲的?是自己的老娘。那是儿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为公家做事,母亲时常的教导。而今,可以坦然相告:她养大的四个儿子,没有做出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没有一个被别人戳过后脊梁。
寒门出孝子,寒门也抚育忠良。今时思量,人的一生,干啥都一样,但必须把心搁周正。不管前程走多远,永不失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还记得,有几副古联,对于修德润身极有益处。其一: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其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其三:竹以虚受益,松因静延年。而横披皆可用“善是福源”四个字。将这几副对联领会深了,就不致发生心灵的恐慌。
若将人比喻成庄稼,并把传世忠言作农家肥当养料看待,也有意思。那上述的几副联,便不是以科技手段合成、催植物疯长的“尿素”和“激素”,而是由庄稼秸秆还原、持久性高的底肥。有它作护身宝,可使生物物种的本色不褪。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感谢上苍,将我降生于柴门农家!
(取材于董华《守岁》,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点明老母的惦记是自己赶回老家过年的理由,“热烘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温暖。
B.头发已经斑白的儿子对母亲极其孝顺,让母亲居住的柴门草舍建得像弘宇明轩一般豪壮。
C.文中的母亲拒绝跟着儿子住楼房“享清福”的原因是她对自己所住的农家院有深厚的感情。
D.作者在幽思梦想之际发觉母亲又给自己盖了一条新被子,此时他太过困乏,所以没有睁眼。
E.文章以“过年”为线索,写所见所为所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与对家庭的热爱。
2.简要表述你对第段“烫身的已不是那条土炕了,而是老娘之心”一句的理解。(4分)
3.作者在结尾段感谢上苍将他降生于柴门农家,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其中的原因。(5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分)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1.
分 析:
B项,原文“见高堂音容俱爽,就感觉生身之处的柴门草舍,亦如同弘宇明轩那般豪壮”,是说作者见到母亲言语及容颜都很清爽,对自己柴门草舍的出生地,产生了像弘宇明轩般的感觉,并非实实在在地给母亲盖了这样的房子。此选项犯了指虚为实之病。D项,作者在文中写“不能够惊动她,不能睁眼,要顺从她自作的主张”,是因为他怕惊动母亲,让自己不要睁眼之举,是在以顺从表现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此选项犯了强加因果之病。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分 析:
理解句子含义,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理解。“老娘的心”应该是“温暖”、“母亲的爱”。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在母亲给自己添加棉被之后身体及心灵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儿子对母亲关爱自己的理解,暗含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3.
分 析:
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表原因的句子。其四是验证。要用“因为”来连接整合起来的句子,看看能否推出有关结论或结果。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分 析:
这种题型答题时依然要结合原文,原文观点作者认为我们不必勉强,但也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同时注意联系现实,有观点和分析即可。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下列各选项中不含破读字的是()a、故名曰“寤生”,遂恶之.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太后不肯,大臣 2020-05-16 …
我有一款由12块件拼装成的球形积木,求拼装方法我有一款由12块件拼装成的球形积木,拼装完成后不完全 2020-05-17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是出自哪里的?遂是多音字读第二声还是第四声? 2020-06-04 …
墨子不信邪译文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 2020-06-07 …
快.各种机动车辆为提醒它后面未遂的车或人的注意,车后都装有红色警示灯、自行车后面也有装尾灯、说是“ 2020-06-14 …
下面讲何往而不遂还有不能退,不能遂百度词典顺,如意:心.愿.2.成功,实现:.功成名~.3.于是, 2020-06-27 …
子墨子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黑子不听,遂北.至淄 2020-07-28 …
最后一句的话暗含成语是什么?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背后,田主遂吟曰 2020-12-02 …
据抗战胜利后不完全调查,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抢走的有器具30.9万件,衣服540余万件,金银首饰 2020-12-09 …
文言文的题目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