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悠然亭记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①。表兄淀山公②,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③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注】①外家:指外祖父家。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②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  ③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娄水:即娄江。④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⑤礨(lěi)石:大石。  ⑥草木之缗(mín):草木丛生,芒昧不分之意。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宦游二十馀年           在外游玩

B、而僭为之记             为了

C、今公于此山日亲         一天比一天

D、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命名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独一时之所适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①公殆未能以忘于世              ②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C、①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②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综合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悠然亭乃归有光的表史淀山公所建,其名源于陶渊明的诗,既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悠然闲适,又暗含居住者罢官归来的隐逸超脱。

B、归有光写作此文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居住在外祖父家,得以感受悠然亭的舒适惬意,再加上表兄淀山公人格魅力的感染,使作者在很多年以后回忆与悠然亭有关的往事仍倍感亲切与温馨。

C、从表面看,文章似乎围绕悠然亭漫意而作,实则是对表兄淀山公无限的思念与由衷的敬佩,在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D、从风格上讲,本文和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一脉相承的,即都是通过家庭琐事的回忆与叙述,表达人世沧桑的感叹,体现了作者作为“唐宋派”领军人物贯有的风格和与当时文风不同的艺术追求。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
看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悠然亭...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  2020-06-10 …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  2020-06-28 …

丝织重镇盛浙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2020-07-05 …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  2020-07-05 …

带有佳(嘉)和欢的词语或句子谐音也可以比如:嘉和倩---佳偶由天成心有千千结——嘉偶由天成心有倩倩  2020-07-07 …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2020-07-26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乾隆时,  2020-07-26 …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  2021-01-07 …

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  2021-01-07 …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  2021-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