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琐忆九叶诗人唐祈先生唐祈先生生长于南昌,但他更喜欢说自己是苏州人,因为他家祖籍苏州,我们算是同乡。所以,我与他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琐忆九叶诗人唐祈先生
唐祈先生生长于南昌,但他更喜欢说自己是苏州人,因为他家祖籍苏州,我们算是同乡。所以,我与他初次见面就显得挺热络。那时我们都远离江南故地,在大西北的兰州。
唐先生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非常喜欢写古体诗,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先后给他请了两个家庭教师,一个给他讲国语、英文和数学,一个给他教国学,讲《孟子》、《诗经》.他的姑外婆经常来找他妈妈聊天,她们聊的内容,多是古体诗的写法。有一次,她们聊得起劲,没有想到边上的唐先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他的诗歌之路就这样迈步了。后来,全家随父亲来到兰州,正值抗日救亡高潮,他也加入到了这一大潮中,在写诗的同时,还从事了进步戏剧运动。这时,接触到了不少在兰州的诗人,也写了不少诗歌。
1987年,我们学校的诗社请唐祈先生来做讲座。那时的唐祈先生已经67岁了,但身子骨看上去相当硬朗。唐祈先生很健谈,而且记忆力好。那天的讲座主要是介绍性地阐述九叶的诗学主张,特别谈到苏州人性格和苏州文化品格。他说,外面人总是认为,我们苏州文人多,文人比较文弱,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对“勇敢”的片面理解。勇敢指的是文化气质的支撑和道义观念的表现。苏州历史上不乏仁人志士,有杀身成仁者,有为民请命者,有暴力起义者。
2001年8月上旬,我去参加第五届国际青海湖诗歌节。期间,居然遇到唐祈先生的一位老学生,蒙古族诗人阿海林。他是唐先生的嫡传弟子,我是庶出的。但是,在精神气度上,我觉得自己与唐先生颇有相似之处。唐祈先生是东西南北人。他生长于东南,到西北上大学,所以他经常说他是东西南北人或东南西北人。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和唐先生一样。我们俩共同的特征就在于这“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与写作风格。唐祈的牧歌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西北草原生活的体验,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当然,在年轻时代,我是自己的选择,他是不得已的,东南故土已是日寇铁蹄下的焦土,他只能转向西北国统区。所不同的是,我只把西北作为一个炼钢炉,锻炼一下我的青春和意志;1991年甫一毕业,我就逃离了。而他194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北,任兰州省立工专教师。
中年之后,唐祈先生到西北也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比我更坚定。1979年,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毅然离开京城,远赴大西北扎根落户,乃至认西北为故乡。
有一个疑问曾经萦绕在我心头:大西北真正吸引唐祈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唐祈先生曾经自答:“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其实,他回到西北这一决定和举动并不仅仅是为故地重游,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意义;而是为“培养新一代少数兄弟民族青年诗人尽我微薄的力量”.他喜欢在“少数”和“民族”之间加上“兄弟”二字,他对少数民族的感情可见一斑。
从1979年到1989年整整10年间,他确实为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诗歌尽了力--不是“微薄”的,而是很大的力,培养出了不少小有成就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唐祈先生那时候身体好,干劲足。他自己也觉得老当益壮,说:“这批青年诗作者也给予了我一种西北高原的青春的力量,鼓舞我同他们一道在诗歌的大路上向前走去。”
唐祈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唐祈对西北精神风貌的迷恋和向往,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的选择。作为华夏文明中人,他自己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需要刷新,但在汉语文化语境本身之中,他很难实现突破,除了向西方,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寻找刺激性的资源外,他也在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就文本资源而言,他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歌。我还记得,在他任主编的新版《中国新诗》杂志里,登载了不少那类民歌,比如青海的“花儿”.有一段时间,我去旁听了一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课程,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化用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就是因为受到了唐祈先生的影响。
运用西北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资源和朴拙的文本资源,来更新或补充熟透了的汉语中心主义文明,唐祈先生是这个方面的老先锋,而且坚持得最久。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唐祈的创作以独特的牧歌意绪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由此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这种融合在唐祈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在情绪内涵上则是沉思、迷惑与希望的交织。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唐祈先生祖籍苏州,生长于南昌,自称是苏州人,特别强调苏州文化的“勇猛”,是因为希望苏州人更多地发挥自己传统文化中勇毅的一面。
B.唐祈先生青年时期从东南到西北,是因为热爱向往西北草原,希望体验西北草原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和写作风格。
C.“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这既写出了唐祈对西北高原的热爱,也表明他对西北兄弟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
D.唐祈先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诗歌,不断地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是因为他认为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E.唐祈先生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重视汲取西北少数民族歌谣的营养,把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和东南的汉语文明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2)唐祈先生成为优秀诗人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材料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唐祈先生是个“东西南北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琐忆九叶诗人唐祈先生
唐祈先生生长于南昌,但他更喜欢说自己是苏州人,因为他家祖籍苏州,我们算是同乡。所以,我与他初次见面就显得挺热络。那时我们都远离江南故地,在大西北的兰州。
唐先生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非常喜欢写古体诗,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先后给他请了两个家庭教师,一个给他讲国语、英文和数学,一个给他教国学,讲《孟子》、《诗经》.他的姑外婆经常来找他妈妈聊天,她们聊的内容,多是古体诗的写法。有一次,她们聊得起劲,没有想到边上的唐先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他的诗歌之路就这样迈步了。后来,全家随父亲来到兰州,正值抗日救亡高潮,他也加入到了这一大潮中,在写诗的同时,还从事了进步戏剧运动。这时,接触到了不少在兰州的诗人,也写了不少诗歌。
1987年,我们学校的诗社请唐祈先生来做讲座。那时的唐祈先生已经67岁了,但身子骨看上去相当硬朗。唐祈先生很健谈,而且记忆力好。那天的讲座主要是介绍性地阐述九叶的诗学主张,特别谈到苏州人性格和苏州文化品格。他说,外面人总是认为,我们苏州文人多,文人比较文弱,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对“勇敢”的片面理解。勇敢指的是文化气质的支撑和道义观念的表现。苏州历史上不乏仁人志士,有杀身成仁者,有为民请命者,有暴力起义者。
2001年8月上旬,我去参加第五届国际青海湖诗歌节。期间,居然遇到唐祈先生的一位老学生,蒙古族诗人阿海林。他是唐先生的嫡传弟子,我是庶出的。但是,在精神气度上,我觉得自己与唐先生颇有相似之处。唐祈先生是东西南北人。他生长于东南,到西北上大学,所以他经常说他是东西南北人或东南西北人。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和唐先生一样。我们俩共同的特征就在于这“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与写作风格。唐祈的牧歌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西北草原生活的体验,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当然,在年轻时代,我是自己的选择,他是不得已的,东南故土已是日寇铁蹄下的焦土,他只能转向西北国统区。所不同的是,我只把西北作为一个炼钢炉,锻炼一下我的青春和意志;1991年甫一毕业,我就逃离了。而他194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北,任兰州省立工专教师。
中年之后,唐祈先生到西北也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比我更坚定。1979年,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毅然离开京城,远赴大西北扎根落户,乃至认西北为故乡。
有一个疑问曾经萦绕在我心头:大西北真正吸引唐祈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唐祈先生曾经自答:“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其实,他回到西北这一决定和举动并不仅仅是为故地重游,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意义;而是为“培养新一代少数兄弟民族青年诗人尽我微薄的力量”.他喜欢在“少数”和“民族”之间加上“兄弟”二字,他对少数民族的感情可见一斑。
从1979年到1989年整整10年间,他确实为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诗歌尽了力--不是“微薄”的,而是很大的力,培养出了不少小有成就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唐祈先生那时候身体好,干劲足。他自己也觉得老当益壮,说:“这批青年诗作者也给予了我一种西北高原的青春的力量,鼓舞我同他们一道在诗歌的大路上向前走去。”
唐祈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唐祈对西北精神风貌的迷恋和向往,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的选择。作为华夏文明中人,他自己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需要刷新,但在汉语文化语境本身之中,他很难实现突破,除了向西方,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寻找刺激性的资源外,他也在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就文本资源而言,他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歌。我还记得,在他任主编的新版《中国新诗》杂志里,登载了不少那类民歌,比如青海的“花儿”.有一段时间,我去旁听了一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课程,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化用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就是因为受到了唐祈先生的影响。
运用西北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资源和朴拙的文本资源,来更新或补充熟透了的汉语中心主义文明,唐祈先生是这个方面的老先锋,而且坚持得最久。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唐祈的创作以独特的牧歌意绪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由此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这种融合在唐祈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在情绪内涵上则是沉思、迷惑与希望的交织。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唐祈先生祖籍苏州,生长于南昌,自称是苏州人,特别强调苏州文化的“勇猛”,是因为希望苏州人更多地发挥自己传统文化中勇毅的一面。
B.唐祈先生青年时期从东南到西北,是因为热爱向往西北草原,希望体验西北草原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和写作风格。
C.“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这既写出了唐祈对西北高原的热爱,也表明他对西北兄弟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
D.唐祈先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诗歌,不断地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是因为他认为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E.唐祈先生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重视汲取西北少数民族歌谣的营养,把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和东南的汉语文明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2)唐祈先生成为优秀诗人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材料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唐祈先生是个“东西南北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项,“是因为热爱向往西北草原”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与材料“很难实现突破”意思不符.A项,对原因的分析材料中没有直接依据,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认为错误.C项,对部分内容的理解,表述正确.E项,对全文整体内容的概括分析,表述准确.
(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此题要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将相关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按要求逐条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特征及写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叙述类文本中“我”的作用主要有:1.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2.贯穿全文的线索3.事件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回答时可以围绕这些内容结合文本详细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作答时要扣住“东西南北”找出相关材料,结合全文作答.
答案:
(1)EC
(2)①家庭影响(1分):从小得到多方面的教育,母亲和姑外婆常聊古体诗,开启了唐先生的诗歌之路.(1分)②社会影响(1分):抗日时期深受兰州诗人启发,创作了不少诗歌;在大西北汲取少数民族的营养,实现诗歌的突破.(1分)③自己的追求(1分):意识到诗歌创作难以突破时,主动向西方和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形成自己的诗歌特色.(1分)
(3)①内容上,“我”是事件的叙述者、亲历者和传主的志同道合者,增加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结构上,“我”是叙述线索,通过“我”的经历、见闻,将唐先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材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③人物形象方面,“我”的形象与传主互相映衬,又形成对比,突出了传主的性格特点,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诗人的经历来看,唐先生祖籍苏州,长于南昌,后来到兰州求学和工作,所以说他是东西南北人.②诗人性格来看,生长于东南,到西北上大学,养成了“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③诗歌创作来看,唐祈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善用西北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资源,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做到南北融合.④诗歌风格来看,唐祈的诗歌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
(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此题要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将相关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按要求逐条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特征及写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叙述类文本中“我”的作用主要有:1.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2.贯穿全文的线索3.事件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回答时可以围绕这些内容结合文本详细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作答时要扣住“东西南北”找出相关材料,结合全文作答.
答案:
(1)EC
(2)①家庭影响(1分):从小得到多方面的教育,母亲和姑外婆常聊古体诗,开启了唐先生的诗歌之路.(1分)②社会影响(1分):抗日时期深受兰州诗人启发,创作了不少诗歌;在大西北汲取少数民族的营养,实现诗歌的突破.(1分)③自己的追求(1分):意识到诗歌创作难以突破时,主动向西方和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形成自己的诗歌特色.(1分)
(3)①内容上,“我”是事件的叙述者、亲历者和传主的志同道合者,增加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结构上,“我”是叙述线索,通过“我”的经历、见闻,将唐先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材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③人物形象方面,“我”的形象与传主互相映衬,又形成对比,突出了传主的性格特点,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诗人的经历来看,唐先生祖籍苏州,长于南昌,后来到兰州求学和工作,所以说他是东西南北人.②诗人性格来看,生长于东南,到西北上大学,养成了“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③诗歌创作来看,唐祈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善用西北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资源,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做到南北融合.④诗歌风格来看,唐祈的诗歌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怀霜许俊文在我的记忆里,霜总是和生活的艰难紧紧连在一起。幼时家境贫 2020-07-05 …
翻开记忆的相册,曾经的点点滴滴总会浮现在眼前:那一声问候,那一个微笑,那一个微笑······那人, 2020-07-21 …
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是我对文字记忆非常差对画面记忆要好一点(比如地理我先记图,然后就把要记忆的知识放到 2020-11-21 …
用系统抽样法要从16j名学生中抽取容量为中j的样本,将16j名学生从1~16j编号,按编号顺序平均分 2020-11-24 …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19~23题:(10分)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2020-11-25 …
高二理科如何考500分?我现高二,语文大概在103~106徘徊.数学很不稳定,大多都是30~60.英 2020-12-06 …
对英语单词记忆的问题.在生活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怎么记忆?例如遇到电流current,是死记还是利用词根 2020-12-10 …
关于测血糖仪的问题~~急求解答我上年7月得病~1型~我一直在用诺和胰岛素~~血糖仪是罗氏活力型~当时 2020-12-2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怀霜许俊文在我的记忆里,霜总是和生活的艰难紧紧连在一起。幼时家境贫寒 2021-01-15 …
春天~()()(),()()()()()()()()!夏大雨中,闻到了生命的气息!秋天~春天~()(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