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梅文鼎与抽屉原理在清朝时,安徽宣城有位数学家叫梅文鼎(1633-1721),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梅文鼎之弟梅文鼐、之孙梅以燕、之孙梅毂成、之曾孙梅玢等都通晓数学,这个
题目详情
梅文鼎与抽屉原理
在清朝时,安徽宣城有位数学家叫梅文鼎(1633-1721),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梅文鼎之弟梅文鼐、之孙梅以燕、之孙梅毂成、之曾孙梅玢等都通晓数学,这个祖孙四代的数学大家族,可以与同时代的瑞士努利数学家庭媲美。梅文鼎在他的许多预测天文现象的著作里,曾经不自觉地运用了近代数学的“抽屉原理”。
有一次,梅文鼎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遇到了准备去考试的12位同仁。他们当中最大的是25岁,最小的是15岁,由此他断定,在这些人中,至少有2个人是同岁。这就是运用了抽屉原理,那么什么叫“抽屉原理”呢?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如果给你4个苹果,让你把它们分别放到3个抽屉里,那么肯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2个苹果。
如果6只鸽子飞进了5个鸽笼里,那么一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
以上这些简单的例子所体现的数学原理就是“抽屉原理”,也叫“鸽笼原理”。抽屉原理认为:如果(x+1)个物体放到x个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有不止一个这种物体。通俗地说就是:“东西多,抽屉少,至少要有两个东西放在同一个抽屉里。”
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一些问题,其关键是要搞清哪个条件相当于“抽屉”,哪个条件相当于“物品”。
你能用这个原理来理解梅文鼎的推断吗?
在清朝时,安徽宣城有位数学家叫梅文鼎(1633-1721),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数学和天文学。梅文鼎之弟梅文鼐、之孙梅以燕、之孙梅毂成、之曾孙梅玢等都通晓数学,这个祖孙四代的数学大家族,可以与同时代的瑞士努利数学家庭媲美。梅文鼎在他的许多预测天文现象的著作里,曾经不自觉地运用了近代数学的“抽屉原理”。
有一次,梅文鼎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遇到了准备去考试的12位同仁。他们当中最大的是25岁,最小的是15岁,由此他断定,在这些人中,至少有2个人是同岁。这就是运用了抽屉原理,那么什么叫“抽屉原理”呢?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如果给你4个苹果,让你把它们分别放到3个抽屉里,那么肯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了2个苹果。
如果6只鸽子飞进了5个鸽笼里,那么一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
以上这些简单的例子所体现的数学原理就是“抽屉原理”,也叫“鸽笼原理”。抽屉原理认为:如果(x+1)个物体放到x个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有不止一个这种物体。通俗地说就是:“东西多,抽屉少,至少要有两个东西放在同一个抽屉里。”
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一些问题,其关键是要搞清哪个条件相当于“抽屉”,哪个条件相当于“物品”。
你能用这个原理来理解梅文鼎的推断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5岁到25岁共11个年龄,相当于11个抽屉;12个人相当于12个物品。
呵呵呵,你说的这个故事发生了100多年后,才有了所谓“抽屉原理”这个词。在梅文鼎那个年代,这个道理可以叫做“同岁原理”。
呵呵呵,你说的这个故事发生了100多年后,才有了所谓“抽屉原理”这个词。在梅文鼎那个年代,这个道理可以叫做“同岁原理”。
看了梅文鼎与抽屉原理在清朝时,安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 2020-05-14 …
右图为上海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图,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鼎”的形状。在青铜时代,原为食器的鼎成了权力 2020-06-19 …
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这样记载:《左传》:“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 2020-07-04 …
5.汉语成语中有“九鼎大吕、鼎成龙升、鼎分三足、革旧鼎新”等含“鼎”的成语,鼎是古代铸造的一种容器 2020-07-14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2020-11-13 …
语文高手进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鼎在远古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 2020-12-07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2020-12-12 …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等成语都出现于春秋争霸时期,其中与成语“问鼎中原”有关的人物是( 2021-01-18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2021-01-18 …
右图为上海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图,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鼎”的形状。在青铜时代,原为食器的鼎成了权力和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