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
题目详情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芳菲”写出花木繁盛;“相间发”写出花香阵阵.写景一般是为了抒情,本诗抒发的是离别愁绪,而景是乐景,因此写景的目的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
(2)本题分析修辞手法,从“苦”“争”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相萦”“赠别”表达的是离别之情.
(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杏花红处青山缺”,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山畔行人山下歇”,驿舍偏僻寂静,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唯有寂寥孤馆月”,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答案:
(1)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2)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①1分②2分)
(3)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2)本题分析修辞手法,从“苦”“争”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相萦”“赠别”表达的是离别之情.
(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杏花红处青山缺”,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山畔行人山下歇”,驿舍偏僻寂静,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唯有寂寥孤馆月”,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
答案:
(1)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2)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①1分②2分)
(3)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看了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写柳树发现的作文600字 高悬赏 急!期末用600字 高悬赏 急!!!期末用 2020-05-16 …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玫瑰露失窃事发,柳家的与五儿都受到牵连 2020-05-17 …
柳树亭亭玉立,柳枝低眉顺眼,用什么诗句形容 2020-06-09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玉从宁府回来,至黛玉处,劝黛玉 2020-06-26 …
地理老师布置学生寒假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小玉发现有的春联里就蕴含着地理知识,学生小俊发现诗歌 2020-07-24 …
《红楼梦》中,宝玉发现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是在哪一章?因为薛林二人总是处于对手的角色,忽然和睦起来 2020-07-28 …
十七世纪40年代,荷兰科学家范·海蒙精确地把200磅经烘干的土壤装进一个大花盆中,种上一株重五磅的柳 2020-11-05 …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从宁府回来,至黛玉处,劝黛玉不要作践了身子,急而生悲, 2020-11-06 …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从宁府回来,至黛玉处,劝黛玉不要作践了身子,急而生悲, 2020-11-06 …
诗句:春天,真是个让人向往的季节.昨夜,一场“-----------------”的细雨悄然而至.早 2021-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