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摘自《文化地理学》
请回答: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后来为何大幅度减少?
(3)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4)海外华侨历来关心祖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作出哪些贡献?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表明政府移民主要趋向: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以北垦田生产”表明人口迁徙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促使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4)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
(1)政府移民主要趋向: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
积极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海外移民出现高潮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航路,许多人出海外谋生.
后来减少的原因: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3)原因: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
社会特征:半殖民地性.
(4)贡献:支持并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