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更是垦伐殆尽,连河湖滩地也都被
材料一 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更是垦伐殆尽,连河湖滩地也都被辟为耕地。……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在战乱状态,加之长期过度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湖被淤被垦,最终引起环境恶化,所以10世纪以后,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建国之初就已经萌发,“大跃进”运动加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环境问题由萌发期进入发生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污染日益蔓延,生态破坏不断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迅速由发生期进入暴发期。然而,“按照当时极‘左’路线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产生污染的。谁要说有污染,有公害,谁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在只准颂扬、不准批评的气候下,环境清洁优美的颂歌,吹得人们醺醺欲醉”。
——《我们需要一场变革》
材料三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1)、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2)和全球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图3)。
材料四 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无知和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积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征服和改造”由于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造成了发展的断裂,那么,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的理智的选择就应该是“协调和保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3)据材料三分析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所受到的主要影响。
(4)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为应对全球变暖,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5)结合材料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人对自然的态度从“征服和改造”转变为“协调和保护”的必要性。
(6)请围绕“协调和保护”这一主题,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国家、企业、个人应有的作为。
(1)原因:以农业立国,统治者鼓励垦荒;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从而导致过度开垦;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宗教建筑等,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战争连绵不断。
影响:使黄河流域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开始衰落;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2)背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大跃进以来“左”倾错误的泛滥导致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环保意识淡薄。
认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3)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海水体积膨胀;极冰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世界各地区温度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高纬度地区因变暖和降水增加而适宜温带作物生长;中低纬度变暖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世界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4)氧化碳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得大气增温,从而导致变暖。
为应对全球变暖,人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开发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太阳能,风能2)减少碳排放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5)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实,迫使人们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并积极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人对自然的态度从“征服和改造”转变为“协调和保护”,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③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6)①政府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个人要自觉提高节能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根据北京市地形的差异,以下建设方式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近郊平原------开垦梯田B:远郊山区 2020-05-14 …
波德平原波状起伏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冲积、切割作用的结果 B、人类长期垦殖、耕作的结果 C、地 2020-05-17 …
资料分析的题目2008年我国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9.16万公顷,灾毁耕地2.48万公顷。生态退耕0. 2020-06-22 …
下列现象都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①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 2020-06-27 …
我国耕地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A.由于大面积垦荒,耕地不断扩大B.由于大规模植树造林,使耕地迅速 2020-06-27 …
下列关于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尚有大量未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B.绝大部分宜耕土地已被 2020-07-04 …
能够正确反映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 2020-11-02 …
能够正确反映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w是()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 2020-11-02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A.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农 2020-11-21 …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华社2011年8月12日报道:下图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偷开垦成为耕地,转租 2020-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