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求各类的整首古诗(只要五言或七言绝句)包括注释解析,不要常见的古诗
题目详情
求各类的整首古诗(只要五言或七言绝句)包括注释解析,不要常见的古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看了求各类的整首古诗(只要五言或七...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句中的朗读重音标示恰当的一项是[]A.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B.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 2020-04-08 …
读下面的句子,写出由此联想到的成语.1.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 2020-05-16 …
要一些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均可.要名言警句、古诗句、语句,每种2~ 2020-06-13 …
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 2020-06-21 …
在下面的句子的后面填写出一句话,要求紧扣句意,句式与括起来的句子相同旅游归来,只有那种真正的旅游纪 2020-06-23 …
各诗词派常见的句子,最好有赏析像是豪放派、婉约派等等,最好是一些名句还有赏析,注意是句子的赏析,不 2020-06-29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达芬奇提出“做自然的儿子”,那是因为在中世纪的后期, 2020-07-04 …
古文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或含义1惟闻女叹息的惟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3火伴皆惊忙的皆4 2020-11-04 …
给我一些狠有感觉的句子。。。3Q例如——1.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2. 2020-11-10 …
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将它们改正。在他成长的历程中,父母从不拒绝客人对戴维的夸奖,但他们并不过分溺 202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