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13分)“弓”中为何多道弯戴吾三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与“弓

题目详情
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13分)
“弓”中为何多道弯
戴吾三
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与“弓”有关的常用字不少,如强、弱、张、弛等。
②“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时松下弦,战时张紧弦,故甲骨文中“弓”对应两个字形。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间都有道弯,这是为什么?
③弓起源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 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 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将一根竹片或者树枝弯过来,用一段绳子系紧,拉住两端,便成一张弓。这种弓,大致是个半圆形,再确切点说,是段圆弧形。
④现代的“弓”字是个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为什么“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圆弧形呢?前者比起后者,在中间多了一道弯,非常有讲究,可以说,它是古代制弓技术的一大进步,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进步。
⑤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由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先弯一下会产生预应力,这种方法在古代最先应用于制弓。早期的记载不详,宋代时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⑥由于中国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圆弧形,故诗人比喻天上的残月,很少用“弓”。
⑦而日本语中,“弓张月”一词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着古代日本的弓,就没有那一道“弯”。希腊爱基那岛庙(约公元前480年)庙顶上有一艺术雕像———战士在射箭,此也可说明古希腊时期尚未发明有预应力之弓。
小题1:用一句话说说“弓中间加道弯”的原因。(筛选文章信息)(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第⑤段,解释什么是“预应力”。(提炼关键信息)(3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③段加线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有些多余,不如去掉,你的观点和理由呢?(揣摩遣词造句)(3分)  
小题4:第⑤段推理的过程非常严密:先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             ,再引古籍《梦溪笔谈》为证,最后以                     为证,令人信服。(分析推理过程)(2分)
小题5:文章引用《梦溪笔谈》起什么作用?(赏析文章美点)(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中间加弯后,拉弓的时候,弓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意对即可)小题1:让物体受力之前反向受力而使物体增加的力。(意对即可)小题1:不能删;“虽然没有实物...
看了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  2020-05-16 …

数学题一种细胞,从胚胎到成熟,每天增长一倍,经过10天长到40厘米,那么长到2.5厘米时经过了()  2020-06-06 …

读谚习史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2020-06-11 …

读谚习史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2020-06-11 …

英语翻译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020-06-13 …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  2020-06-21 …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中“故都”指的是  2020-06-22 …

关于《1Q84》中空气蛹的问题~空气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牛和死后小小人做的空气蛹是做什么用的?为什  2020-07-01 …

这个古代故事的原创者鸟,吾知其能飞;鱼,吾如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  2020-07-07 …

流传于民间的“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宋朝的时候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能够成熟B.太湖流  2020-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