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摄山①秋夕屈大均②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①摄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摄山①秋夕
屈大均②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又名栖霞山。②屈大均,清人,曾积极反清。为逃避清兵迫害削发为僧九年。顺治十六年,在南京隐藏的屈大均游览摄山写下此诗。两年后,他又蓄发为儒,远行西北,与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交游。
(1)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
(2)有人说“披衣念远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摄山①秋夕
屈大均②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又名栖霞山。②屈大均,清人,曾积极反清。为逃避清兵迫害削发为僧九年。顺治十六年,在南京隐藏的屈大均游览摄山写下此诗。两年后,他又蓄发为儒,远行西北,与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交游。
(1)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
(2)有人说“披衣念远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题目明确给出了答题角度,结合诗句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答题的关键就是分析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最后点明运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及体现的情感.
(2)诗眼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 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作答时结合诗歌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答案:
(1)本诗前两句正面描写秋林叶落、鸟儿频频受惊扰突出秋林“无静树”; (2分)后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夜晚心理的感受--将树叶不断凋落的声响怀疑为夜里刮风下雨,以致未觉山月升起,侧面烘托一整夜山林的“不宁静”,自己一夜难眠.(3分)
(2)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赏析: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2)诗眼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 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作答时结合诗歌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答案:
(1)本诗前两句正面描写秋林叶落、鸟儿频频受惊扰突出秋林“无静树”; (2分)后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夜晚心理的感受--将树叶不断凋落的声响怀疑为夜里刮风下雨,以致未觉山月升起,侧面烘托一整夜山林的“不宁静”,自己一夜难眠.(3分)
(2)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赏析: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看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那首诗的名句,作者是谁年代等等.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 2020-06-10 …
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要只有赏析重点是思想感情!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 2020-06-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面鸟高军怎么就越来越多呢?他常衔一柄竹杆的黄铜烟袋锅,在夕阳滑下山 2020-06-27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咸阳城西北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 2020-07-07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 2020-07-1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020-07-1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 2020-07-1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 2020-11-13 …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2020-12-0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