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摄山①秋夕屈大均②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①摄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又名栖霞山。②屈大均,清人,曾积极反清。为逃避清兵迫害削发为僧九年。顺治十六年,在南京隐藏的屈大均游览摄山写下此诗。两年后,他又蓄发为儒,远行西北,与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交游。
(1)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
(2)有人说“披衣念远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题目明确给出了答题角度,结合诗句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答题的关键就是分析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最后点明运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及体现的情感.
(2)诗眼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 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作答时结合诗歌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答案:
(1)本诗前两句正面描写秋林叶落、鸟儿频频受惊扰突出秋林“无静树”; (2分)后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夜晚心理的感受--将树叶不断凋落的声响怀疑为夜里刮风下雨,以致未觉山月升起,侧面烘托一整夜山林的“不宁静”,自己一夜难眠.(3分)
(2)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赏析: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写下了本诗.首联写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宁.颔联继续描写极不宁静的秋夕.颈联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末联点明全诗主旨,天渐渐亮了,诗人心里又挂念起远行之事(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这首诗具有气韵声色之美,隽妙圆转,“天机自流”(沈德潜语).
看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竖直上抛一个物体,在最高点有一个瞬间静止,这个i静止不受平衡力吗?那么怎么会静止呢?我知道这个物体  2020-05-13 …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2020-05-13 …

麻烦老师解答:为上联“心平浪静,秋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  2020-05-16 …

乡村里的音籁徐志摩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一阵阵初秋的凉风,吹生了水面的漪绒,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2020-06-16 …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辽远苍马诗大漠沙如雪,燕  2020-11-10 …

问一个病句题A,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是因为想.是不是病句原文是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  2020-11-10 …

“高远”在小学六下《烟台的海》中是什么意思?原文: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  2020-11-13 …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2020-11-15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生如夏花  2021-01-12 …

谁能诠释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句的含义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当时为何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