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材料一:《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59.4%的会在朋友圈里

题目详情
材料一:《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59.4%的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照片。高达69.6%的青少年相信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甚至很多青少年相信诸如不转发信息就代表没爱心、不孝顺,不转发信息,家人将会如何如何等诅咒式的理由,就随意转发了。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频发,不法分子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网络服务平台,传播获取钓鱼木马、个人真实身份和账号信息,利用网络改号电话、短信群发器等大肆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从2016年5月初开始集中开展涉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网络服务平台专项整治。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安部开展上述专项整治行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问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使用微信比较普遍,缺乏网上安全意识,缺乏信息甄别能力:青少年喜欢通过微信交往和交流,或较多的人相信网上信息并随意传递信息,或随意公布个人或家庭信息等,
(2)此题回答:可从网络诈骗等的危害性,或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社会责任、隐私权、财产所有权、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成长等关键词句,
(3)本题回答:可从不盲从,自我保护、增强法制观念、拒绝不良信息或不良诱惑、做出正确选择、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合理利用网络、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传播虚假信息、不随意答应网友、举报不良网站等,阐述即可得分.
故答案为:
(1)材料一反映了青少年使用微信比较普遍,但缺乏安全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2分)
(2)①打击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促进网络文明.②维护公民隐私权、财产所有权等合法权益.@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能回答其中三点的含义均可赋4分)
(3)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做到安全上网.②提高正确选择媒体、甄别网上信息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③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学会理性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④懂得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用法律手段维权.(能回答其中三点含义均可赋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