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余干古县城①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时。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诗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诗的尾联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进行简要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时。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诗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诗的尾联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进行简要的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可先从诗句中找出意象词,然后根据意象词的修饰语或描述性的词语,展开联想和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修饰性的词如:“孤”“荒凉”“渺渺”等,描述性的词语如:空、没、啼等.由这些关键词,很容易得出意境氛围.
(2)此题考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判定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首诗所运用的手法是“借古讽今”;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借怎样的“古”讽了怎样的“今”.
答案:
(1)①首联描绘了余干古县城孤高荒凉的景象.(2分)这座小小的山城,仿佛跟空中的白云一样平齐,极言其孤高;这里非常荒凉,似乎万年都没人来过.(1分)②作用:诗人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在荒凉、萧条的环境中寄托了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奠定了全诗苍凉的感情基调.(2分)
(2)①用典:运用“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
②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③拟人: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 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④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手法正确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出两种即可.)
译文:
登上孤城,空旷天低只觉人与白云齐,楚水以西像万古荒原没有人迹.当年的官舍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乌栖息,发出哀啼.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飞鸟不知道古城变深谷,朝来暮去悠然绕在弋阳溪.
赏析: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2)此题考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判定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首诗所运用的手法是“借古讽今”;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借怎样的“古”讽了怎样的“今”.
答案:
(1)①首联描绘了余干古县城孤高荒凉的景象.(2分)这座小小的山城,仿佛跟空中的白云一样平齐,极言其孤高;这里非常荒凉,似乎万年都没人来过.(1分)②作用:诗人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在荒凉、萧条的环境中寄托了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奠定了全诗苍凉的感情基调.(2分)
(2)①用典:运用“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
②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③拟人: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 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④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手法正确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出两种即可.)
译文:
登上孤城,空旷天低只觉人与白云齐,楚水以西像万古荒原没有人迹.当年的官舍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垛尚在,夜乌栖息,发出哀啼.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亭亭而下比客人低.飞鸟不知道古城变深谷,朝来暮去悠然绕在弋阳溪.
赏析: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
“孤城上与自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看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这么渺小的人活着干嘛进来说说声明奔分来的就别想了如果你还认为人生不重要就不要谈人活着就只能好好上学 2020-04-06 …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消,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 2020-06-23 …
问一道阅读小题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 2020-07-01 …
为什么愿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我常常告诉自己,去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吧!用它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 2020-07-03 …
解释“渺”字意思:渺渺回荡渺无人烟渺不足道渺无声息 2020-07-04 …
人迹渺无的意思不是渺无人迹 2020-07-06 …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这首诗出自哪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 2020-07-06 …
人也渺渺,梦也渺渺,风雨潇潇愁多少, 2020-07-06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的题。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 2020-12-1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