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可师,而不知改变,从前法人滋事,该督彷徨无策,幸而不北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可师,而不知改变,从前法人滋事,该督彷徨无策,幸而不北来。得以无事。当其时该督我海军,以致不能出海,于是创办海军,糜币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
——余联沅1894年8月《疆臣贻误大局历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二: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田贝)与总督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够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有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我于是说:“假如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就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么能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方驻东京公使……进行谈商。”他们高兴了,请求人立即照办。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余联沅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态度怎样?他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中,李鸿章在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所得的结论上,表现了一种怎样的作战倾向?他认为中国海军同日本相比“稍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督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解析:
(1)主张对日作战。因为李鸿章一味依赖外国,贻误战机。基本属实。 (2)消极防御。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意图是为其妥协、消极行径辩护。 (3)清政府的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工具。 (4)清政府过于依靠外国,作战消极,政府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准备充分。
如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 2020-05-16 …
三国45回周瑜说吾料诸将不知此计独有诸葛亮见胜我其中的此计指什么?周瑜知道诸葛知道此计后说了什么话 2020-05-21 …
诸葛亮为什么把亲贤远佞作为三条建议中最重要的建议?临出师北伐,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前出师表,在此表 2020-06-09 …
英语翻译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 2020-06-15 …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 2020-06-27 …
文言文阅读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 2020-06-29 …
英语翻译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 2020-07-07 …
求译文,整篇都要,史记李斯列传里的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 2020-07-10 …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 2020-07-13 …
巧填歇后语。1.诸葛亮当军师——2.诸葛亮吊孝——3.诸葛亮弹琴——4.诸葛亮三气周瑜——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