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树犹如此①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一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它的根是一半生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树犹如此 ①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一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它的根是一半生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②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③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仲尼、屈原、左丘、孙膑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④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举,而必然要筋骨承其劳累,身心共赴一处,以期遂愿。大抵文人都有身心磨练的过程,积年之功夫终于有了相应的收获,心中甚喜。文人雅集时相互欣赏,优者备受称道,几因磨练长精神,定非碌碌者。
⑤可是,持续上进不由人,虽功夫所下甚多,穷昏昼,忘饥渴,却是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难以平复。甚至有人就弃笔墨而走,以为艰深不可求索。清人曾国藩是深有体会者,他认为:“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这个“熬”字运用得尤其传神,暂时不见有何进展,仍然心手不放松,始终自守,不离不弃,继续读书、研究、临摹、创作,似乎不动声色、不激不厉,却韧以行事。时日忽忽过去,终于学识又有所提高。腕力又有所增强,悟性又有所开启,豁然天开,进入新境。而那些不能自守者,终将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悦。
⑥一株梧桐,终究要经风雨而后成为琴之优者,更多人听到了它悠扬的琴声,忽略了它曾经的苦难。书法家的磨练,指腕的、心灵的,其中的复杂和幽微,难与外人道。人们聚于酒肆,惊看张旭笔走龙蛇的迅疾,一幅之内烟波万状,感到了书法家书写是这般轻易。
⑦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摘自2016年1-2《语文世界>,有删改)
(1)文章开篇叙写枚乘《七发》中的梧桐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树犹如此 ①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一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它的根是一半生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②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③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仲尼、屈原、左丘、孙膑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④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举,而必然要筋骨承其劳累,身心共赴一处,以期遂愿。大抵文人都有身心磨练的过程,积年之功夫终于有了相应的收获,心中甚喜。文人雅集时相互欣赏,优者备受称道,几因磨练长精神,定非碌碌者。
⑤可是,持续上进不由人,虽功夫所下甚多,穷昏昼,忘饥渴,却是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难以平复。甚至有人就弃笔墨而走,以为艰深不可求索。清人曾国藩是深有体会者,他认为:“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这个“熬”字运用得尤其传神,暂时不见有何进展,仍然心手不放松,始终自守,不离不弃,继续读书、研究、临摹、创作,似乎不动声色、不激不厉,却韧以行事。时日忽忽过去,终于学识又有所提高。腕力又有所增强,悟性又有所开启,豁然天开,进入新境。而那些不能自守者,终将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悦。
⑥一株梧桐,终究要经风雨而后成为琴之优者,更多人听到了它悠扬的琴声,忽略了它曾经的苦难。书法家的磨练,指腕的、心灵的,其中的复杂和幽微,难与外人道。人们聚于酒肆,惊看张旭笔走龙蛇的迅疾,一幅之内烟波万状,感到了书法家书写是这般轻易。
⑦犹如只看到一朵花的盛开时刻。 (摘自2016年1-2《语文世界>,有删改)
(1)文章开篇叙写枚乘《七发》中的梧桐树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作用有:引出论点或论题;做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本文论点是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题干要求是两种.本段运用了道理和事实论证.清人曾国藩的论述是道理论证.
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难以平复的事例是从反面举事例论证.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写出这个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1)(3分)①逐步引出下文对磨难的议论;②详写梧桐树历尽艰辛成为良材,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论点;③引用名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点1分,意到即可,共3分)
(2).(3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1分)通过引用曾国藩的话,把能自守者终能成功与不能自守者无法成功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人若想有大的成就需经磨难”的观点,增加说服力.(2分)
(3)(2分)我们大多注意事物的表面的辉煌与成就,(1分)却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种种磨难与艰辛.(1分)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题干要求是两种.本段运用了道理和事实论证.清人曾国藩的论述是道理论证.
毫无寸进了,不觉心烦气躁难以平复的事例是从反面举事例论证.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写出这个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1)(3分)①逐步引出下文对磨难的议论;②详写梧桐树历尽艰辛成为良材,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论点;③引用名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点1分,意到即可,共3分)
(2).(3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1分)通过引用曾国藩的话,把能自守者终能成功与不能自守者无法成功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人若想有大的成就需经磨难”的观点,增加说服力.(2分)
(3)(2分)我们大多注意事物的表面的辉煌与成就,(1分)却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种种磨难与艰辛.(1分)
看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时,电流表读数为0.5安,电压表读树为1.4伏,将变阻器划片移到另一位置时 2020-05-14 …
这是个植树问题,快,要写出过程.)四位同学去植树,第一位同学植树的棵树是其他三位同学植树总数的一半 2020-05-23 …
一棵大树"短文问题是:文中画线的1和2句中都有“爱”字,你觉得男孩爱树是因为什么?树爱男孩又是种什 2020-06-05 …
数据结构,一道B-树的题下列不符合m阶B-树定义要求的是:1根节点最多有m棵子树2所有叶数据结构, 2020-06-05 …
关于《柳》(张晓风)的几个问题)原文: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 2020-06-18 …
关于小彩灯的连接电路问题装饰圣诞树的小彩灯的电路电路,当其中任何一个小灯泡的灯丝被烧断时,其余小灯 2020-06-20 …
一些计算题,阿芳完成了7分之4.这里是吧计算题看做单位“1”()是()的7分之4,关系式是什么?柳 2020-06-21 …
猴子爬树问题一棵树高12米,一只猴子向上爬2米掉下来1米,那么它要爬多少次才能爬到顶呢?电视上说是 2020-07-01 …
这是小学一道数学考试附加题!果园里有苹果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是桃树的16倍,还差75棵是14倍这 2020-07-08 …
如图所示,这棵人造风力发电树可以将碎片化的风力资源化零为整,它的外形就像一棵挂满大绿叶的大树,这些“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