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 |
—— 《大学章句》 |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 圣人无异矣。 |
——《大学问》 |
(1)材料1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2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相比, 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3)“穷理”,朱熹把体认“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
看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故致知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死生亦大矣②凌万顷之茫然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 2020-04-06 …
1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月出于东山之上B.凌 2020-05-13 …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2020-06-19 …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所共食。译文: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 2020-11-22 …
英语翻译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2020-11-24 …
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 2020-11-26 …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2020-11-26 …
翻译下列句子。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 2020-11-26 …
下列各句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C.是造 2020-12-17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02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