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题目详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 .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 .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 .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6 .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7 .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4
. A   5 .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6 .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7 .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看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  2020-05-16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要  2020-06-27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  2020-07-2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2020-11-11 …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  2020-11-22 …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  2020-12-0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共财政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必须服务于促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  2020-12-18 …

“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地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家庭、学校、  2020-12-2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2020-12-2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市政府坚持“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网上开展“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