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建设的手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都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

题目详情
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建设的手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都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1953年,中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概括毛泽东的提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知识干部读本》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一《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思考》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20世纪下半叶我国对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有过哪些变化?
(2)与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变化相对应的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俄、美两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改革调整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主题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由材料“…都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可知,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化;由材料“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强国”可知,50年代末到60年代发展为“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由材料二“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知,80年代后期(党的十三大)确定为“四化”以及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据所学知,50-60年代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所以我们国家借鉴了苏联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了80年代之后,我们的现代化目标除了“四化”之外,还有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据所学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把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
(4)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设目标由原来的“四化”到80年代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反映的主题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手段.
故答案为:
(1)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化;50年代末到60年代发展为“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80年代后期(党的十三大)确定为“四化”以及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4)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手段.
看了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