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所之既倦儿之成,则可待乎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以供养无主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所之既倦 儿之成,则可待乎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臣以供养无主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D.而母立于兹 王怒而疏屈平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 答案选择C。A.动,得到 / 主谓之间,取独 ;B介词,比 /介词,向;C.连词,因为 ;D.代词,你的 / 连词,顺承或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B项中“急于星火”的“于”解释为“比”,将解释代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中,翻译,完全讲不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不一致。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下列各句中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月出于东山之上, 2020-05-13 …
就句式特征看,下面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2020-05-13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凌万顷 2020-05-15 …
设F(X)=(2A-1)X+B想R上是增函数,则有A.A大于等于二分之一.B.A小于等于二分之一C 2020-06-03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中的于、不对、女、忘食是什么意思? 2020-06-04 …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020-06-11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于是什么意思,用法是什么 2020-06-18 …
文言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3.用心一也__ 2020-07-03 …
A.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鹏之徙于南冥也岁寒, 2020-07-05 …
《伤仲永》里余闻之也久的“之”是什么意思?不能称前时之闻的“之”是什么意思?《伤仲永》里于舅家见之 2020-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