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递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敞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候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蓓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天、周公之忠至。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敷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 注 ] :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 m ó:切削。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公执晋侯 执:俘获 B .延入为上客 延:延请
C .恣君之所使 恣:听凭 D .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 数:屡次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迎而拒之 吾从而师之
B .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吕甥之言出于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 .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 .文章列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 .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 .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才和好如初。
DAD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 2020-06-25 …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而晋鲁两国不可通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晋是 2020-07-16 …
晋圉怀嬴怀嬴者,秦穆之女,晋惠公太子之妃也。圉①质于秦,穆公以嬴妻之。六年,圉将逃归,谓嬴氏曰:“吾 2020-11-11 …
成语“秦晋之好”中的“秦”和“晋”是我国两个省(区)的简称,有关两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晋分别是 2020-11-11 …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 2020-11-23 …
成语“秦晋之好”中的“秦”和“晋”是我国两个省区的简称。有关两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晋分别是陕 2020-11-23 …
“秦晋之好”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和晋文公的故事,那么秦、晋分别是指哪两个省()A.陕西和山西B. 2021-01-18 …
“秦晋之好”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和晋文公的故事,那么秦、晋分别是指哪两个省A.陕西和山西B.山东 2021-01-18 …
“秦晋之好”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和晋文公的故事,那么秦、晋分别是指哪两个省()A、陕西和山西B、 2021-01-18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攀岩走壁绕行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自秦晋峡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