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

题目详情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

译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8、D 10、B 11、(1)(5分)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 解析: 8.D(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10.B(“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 11.(10分) (1)(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