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翰林院与翰林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
| 小题1: |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听说柳树被隋炀帝赐姓叫杨柳,但诗经中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按理说诗经比隋朝早啊听说柳树被隋炀帝赐 2020-05-23 …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2020-07-26 …
为什么说隋朝的灭亡跟隋炀帝开通隋朝大运河有关?有人说隋朝开通运河同时也把隋朝推向了灭亡,是错误的; 2020-07-28 …
隋唐是一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时代,是一个必定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时代。隋唐人创造了当时 2020-11-15 …
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主要是模仿和学习 2020-12-18 …
“盛世时期”是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时期。隋朝时期的盛世局面形成于()A.隋文帝统治时期B 2020-12-22 …
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时期建筑的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在 2020-12-29 …
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时期建筑的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在 2020-12-29 …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 2021-01-01 …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A.西汉、隋唐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C.东汉、南 202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