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列举完善科举制度的三位皇帝。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呢。
题目详情
列举完善科举制度的三位皇帝。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呢。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严格录取.
武则天首开"殿试",创"武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还多次亲自面视科举应试者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看了列举完善科举制度的三位皇帝。如...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弧度制和角度制的度和分和秒怎么换算的? 2020-06-19 …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有()①正式诞生于隋文帝时② 2020-07-28 …
求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公式已知经纬度(单位:角度制的度),日期(1月1日记为1,没过一天加一,不考虑 2020-08-01 …
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实行之前魏晋以来,选拔官吏主要是从高门权贵中选拔B.隋文帝 2020-11-01 …
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没能迅速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在专制制度下发展缓慢,科技发展缺乏物 2020-11-06 …
编制图表题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将隋唐时期统治 2020-11-21 …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②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 2020-12-0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 2020-12-20 …
科举制自产生后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促 2020-12-20 …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