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

题目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知,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根据第二自然段中“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便可判断;D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会理的”错,根据最后一段“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便可判断.故选C.
(2)C项,“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错,见第二段的“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就可知.故选C.
(3)D 项,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根据最后一段“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便可判断.故选D.

答案:
(1)C
(2)C
(3)D
看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  2020-06-17 …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从材料看,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  2020-06-23 …

唐雎秦王安陵王人物形象分析《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秦王安陵王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  2020-06-25 …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说明唐朝()A.科举制完全取代了察举制B  2020-07-15 …

在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是A.直接选举等额选举B.直接选举差额选举C.间接选举等额选举D  2020-07-23 …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大大扩大了的规模,武则天增加了举,唐玄宗时成为  2020-07-26 …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大大扩大了的规模,武则天增加了举,唐玄宗时成为  2020-07-26 …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隋文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  2020-07-26 …

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2020-12-06 …

我国选举方式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间接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