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个成语、歇后语、俗语,用这三个讲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故事
题目详情
个成语、歇后语、俗语,用这三个讲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故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3.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4.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据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5.南辕北辙
源于《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杀兼并,都争着想当霸主.有一次,魏国的安厘王准备去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正在旅行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除掉头上的灰沙,就去劝说魏王.他对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说他要去楚国,可是却驾着车子飞快地向北方驶去.我听了后非常奇怪,就问他到梦民国去为什么不向南走而向北,因为楚国在南方而不在北方.谁知他却说:'我的马儿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路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又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接着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高明.'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开楚国的是越远吗?”
接着他又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想要成为一个有名的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你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正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安厘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人们把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行为称为“南辕北辙”,用它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行动相反的行为和做法.
6.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7.朝三暮四
典自《列子.黄帝篇》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人们把他叫做狙公. 狙公懂得他养的猴子的 心思;猴子也了解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的人的口粮,满足猴子的食 欲.不久,家里越发穷下来了,势必要减少猴子的食粮.但怕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再给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它们的食粮要减少了,一齐都龇牙咧嘴地站立起来, 表现出很生 气的样子.狙公看见这情形,马上改口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芋头,晚上再给三个,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从三个芋头变成了四个,以为是增加了;就没有感觉到晚上已经 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实际上每天还是七个.便一齐爬山在地上,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以后的人从此引伸,凡见有人主张不定,做事常有变更,就根据这个故事 ,说他 是“朝三暮四”.
8.走 马 看 花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龃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释义
"走”,跑.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原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或比喻不深入细致地调查观察;或比喻短时期地到基层体验生活.
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土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龃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9.一毛不拔
源于《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10.完壁归赵
典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 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 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 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 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3.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4.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据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5.南辕北辙
源于《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杀兼并,都争着想当霸主.有一次,魏国的安厘王准备去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正在旅行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除掉头上的灰沙,就去劝说魏王.他对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说他要去楚国,可是却驾着车子飞快地向北方驶去.我听了后非常奇怪,就问他到梦民国去为什么不向南走而向北,因为楚国在南方而不在北方.谁知他却说:'我的马儿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路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又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接着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高明.'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开楚国的是越远吗?”
接着他又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想要成为一个有名的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你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正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安厘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人们把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行为称为“南辕北辙”,用它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行动相反的行为和做法.
6.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7.朝三暮四
典自《列子.黄帝篇》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人们把他叫做狙公. 狙公懂得他养的猴子的 心思;猴子也了解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的人的口粮,满足猴子的食 欲.不久,家里越发穷下来了,势必要减少猴子的食粮.但怕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再给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它们的食粮要减少了,一齐都龇牙咧嘴地站立起来, 表现出很生 气的样子.狙公看见这情形,马上改口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芋头,晚上再给三个,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从三个芋头变成了四个,以为是增加了;就没有感觉到晚上已经 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实际上每天还是七个.便一齐爬山在地上,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以后的人从此引伸,凡见有人主张不定,做事常有变更,就根据这个故事 ,说他 是“朝三暮四”.
8.走 马 看 花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龃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释义
"走”,跑.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原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或比喻不深入细致地调查观察;或比喻短时期地到基层体验生活.
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土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龃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9.一毛不拔
源于《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10.完壁归赵
典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 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 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 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 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看了个成语、歇后语、俗语,用这三个...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根据意思写歇后语歇后语比喻原希望落了空,高兴得过早.根据意思写歇后语. 2020-04-12 …
关于“非”这个字的词语,成语,或歇后语最好是包含“非"这个字的,不同音也可以成语,歇后语,谚语都可 2020-04-12 …
谐音歇后语歇后语喻义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万文崖上的鲜桃——()空棺材出丧——()电线杆上插鸡毛——( 2020-05-19 …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回首往事,万分感慨,人们都说这是(歇后语)啊!急,是歇后语,歇后语! 2020-07-01 …
根据歇字的两种意思,各组一个词语歇字有两种意思,是哪两种?可以根据休息、停止这两种意思各组一个词语 2020-07-07 …
关于长城的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如题,请速度回答,成语5个以上,谚语+俗语3句以上,歇后语2句将会被选为 2020-11-26 …
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为远在山区的孩子送去物资,虽然这些东西不是新的,贵的但是却是山区的孩子最需要的,打一 2021-01-04 …
求关于桥的分类,名称由来,古诗词,成语,歇后语桥的分类不用太详细,名称由来是桥的总称“桥”的由来,不 2021-01-23 …
关于苹果的歇后语之类的家里做水果批发,红富士,想问关于红富士的词语成语歇后语然后问关于苹果的别称想出 2021-01-25 …
成语歇后语帮忙回答!韩信钻胯,项羽扛鼎——()黄梅时节家家雨——()飞流直下三千尺——()此曲只应天 2021-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