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次数在古文中用什么表示?比如:十次、二十次、、、在古人笔下通常写成什么?
题目详情
次数在古文中用什么表示?比如:十次、二十次、、、在古人笔下通常写成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口技》)
――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一般地说,文言文中“三、六、九、十、二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多一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数词,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句中的“三”即为实指,因为下文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齐人确实擂了“三次”鼓.但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三”又是虚指,“三人”指“几个人”.
那么,如何辨别文言文中中的数词虚用现象呢?
第一,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上例中对“齐人三鼓”中的“三”,“壮士十年归”中的“十”的断定.
第二,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遍,并且它们常常指数量多(“三”有时也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判定时,我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它文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若不通,不合情理,可考虑是虚指.如“(晏)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高一《语文读本·晏子故事两·晏子辞千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谁会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次数都记得一清二楚,并对外公布呢?否则晏子何以知道“圣人”考虑达“一千次”之多?很显然,这里的“千”是虚指了.
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口技》)
――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一般地说,文言文中“三、六、九、十、二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多一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数词,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句中的“三”即为实指,因为下文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齐人确实擂了“三次”鼓.但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三”又是虚指,“三人”指“几个人”.
那么,如何辨别文言文中中的数词虚用现象呢?
第一,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上例中对“齐人三鼓”中的“三”,“壮士十年归”中的“十”的断定.
第二,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遍,并且它们常常指数量多(“三”有时也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判定时,我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它文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若不通,不合情理,可考虑是虚指.如“(晏)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高一《语文读本·晏子故事两·晏子辞千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谁会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次数都记得一清二楚,并对外公布呢?否则晏子何以知道“圣人”考虑达“一千次”之多?很显然,这里的“千”是虚指了.
看了 次数在古文中用什么表示?比如...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知识像什么,不在于什么,而在什么写一句话 2020-04-08 …
古代在什么上写字紧急古代人用什么写字?在什么上写字?> 2020-05-14 …
古诗的题目是什么?写出了这种事物什么的特点?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2020-05-23 …
古藤王剑冰1.简洁概括全文内容和主旨.2.文章开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古藤?有何用意?3.“藤留下坚 2020-07-02 …
如何区别古诗中的燕和雁?默写古诗的时候总是吧燕和雁混在一起。这两个词分别在什么场合用?有区别么?如 2020-07-05 …
张若虚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写下了千古绝章《春江花月夜》,这么好的诗是在什么情况下 2020-07-20 …
现在蒙古草原上还有没有狼群现在蒙古草原什么样子,还有没有《狼图腾》中描写的那样.蒙古草原上还有没有 2020-07-21 …
为什么现在的人写不出文言文以前的人,能写出文言文,古诗.而且时间越往前越难理解,时间越往后推,写出来 2020-11-23 …
议论文怎么写啊论点是自立一小段来写吗,还是一起写一段?例:面对挫折,就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这是论点 2020-11-24 …
满江红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的赤壁怀古是戴复古写的,我想请问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借古抒怀之作,但两词所抒 2021-01-14 …